难逃网红宿命,“自嗨锅”们不香了?

文|Tech星球 林京

“沉寂”许久的自嗨锅重回公众视线。这一次,它或将“卖身”给上市企业莲花健康。

莲花健康在公告中称,拟收购自嗨锅母公司杭州金羚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不低于20%的股权。根据业绩,自嗨锅20%股权所对应的净资产为0.28亿元,而莲花健康拟以3亿元至6亿元的价格收购,溢价率高达970%至2000%。

作为昔日新消费品牌顶流,江湖上已经许久没有自嗨锅的传说。曾经“半个娱乐圈”都在吃的自嗨锅,在年轻人生活中无孔不入。这家企业曾在2年内完成5轮融资,获得金鼎资本、经纬创投、华映资本等一众明星机构的投资,估值一度高达75亿。

从莲花健康的公告中,多少能看到自嗨锅如今的境况。业绩方面,自嗨锅母公司2022年营业收入8.2亿元,净利润为1993.85万元,净资产约1.4亿元。对比来看,自嗨锅2019年、2020年、2021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近8亿元、9.58亿、9.92亿元,最近一年业绩出现明显下滑。根据莲花健康的收购价,自嗨锅估值是15-30亿元。

回溯自嗨锅发展历程,逃不掉的是新消费的流量魔咒,避不开的是网红产品宿命?

“自嗨锅”不再沸腾

短视频平台服务商赵磊已经很久没有接触过自热食品类客户。他记得,自嗨锅在辛巴直播间创造了10分钟爆卖半个亿的销售神话。2021年,自热食品就成为短视频平台爆品,客户疯狂涌来,赵磊回忆道,那时候“简直遍地都是自热食品”。

然而从产品端来看,自热食品并没有太多核心壁垒,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品牌开始“内卷”,尤其是价格战,赵磊说,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价格更便宜的自热品牌冒出来,短视频平台上,很多用户更注重价格,并不太注重品牌。

很多自热品牌会以低价、低利换取流量,通过薄利多销抢占市场。在赵磊看来,内卷导致行业利润率变低,用户新鲜感也开始褪去,新的产品不断进入他们视野,自热产品逐渐“失宠”。

华创证券一份报告也指出,嗨吃家、食族人管理层均是微商出身,更擅长低价分销,线上积极跟随价格竞争,单桶低至3元,导致行业整体格局相对混乱,品类盈利阶段性承压。

近两年,“自嗨锅”们也不再发布战报。星图数据显示,2021年天猫“双11”方便速食行业预售榜单中,自嗨锅排在第10位,魔镜数据显示,2022年618天猫方便速食/速冻食品榜单中,自嗨锅排在20位。

这与昔日自嗨锅的高调形成鲜明对比。2018年入局自热食品的自嗨锅,是行业后来者,也没有如海底捞自热火锅一般的品牌背书,需要从0到1打造品牌。

和很多新消费品牌一样,自嗨锅走的就是“烧钱营销抢占用户心智”路线,疯狂赞助综艺、电视剧,投放分众的楼宇广告。众多明星在微博、小红书上晒自嗨锅,网友调侃仿佛半个娱乐圈都在吃自嗨锅。“××同款”也自带流量,吸引一众年轻人购买。

自嗨锅也并不吝啬“砸钱”,2020年至2021年,自嗨锅销售费用分别为2.93亿元、4.32亿元。

此前据财经天下报道,自嗨锅设立了每年最低3亿元的品牌推广经费,经费投入和部门KPI挂钩,没花完预算会被扣除年终奖。

据自嗨锅创始人蔡红亮透露,诞生初期每年增长500%甚至1000%。

达到顶峰是2020年,疫情催生的“宅家经济”,放大自热食品的价值与市场潜力。资本也更加疯狂,这一年,自嗨锅、莫小仙和食族人先后获得融资,其中食族人一年完成两轮融资,背后包括挑战者创投、峰尚资本等。

艾媒咨询报告也显示,截至2021年10月中国自热火锅企业数量达到78家,2020年相关企业注册数量爆发式增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受两次断货事件影响,自2020年开始,自嗨锅也开始做供应链建设,加上地方政府支持,投了接近20个亿,建立了15个工厂,总面积达60万平米。

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从莲花健康披露数据来看,2022年自嗨锅因战略调整,品牌电商人员由153人降低至7人。这一年,自嗨锅也停止“烧钱”,销售费用骤降至1.74亿元。

自嗨锅CEO石富鹏离职消息也不断传出。但根据天眼查显示,石富鹏早在2021年6月份就退出了自嗨锅的母公司杭州金羚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快消曾发推文称,有自嗨锅前员工表示,前两年做品牌的时候公司投入很大,频繁在各种影视、综艺节目中植入露出。同期,公司还在建几个工厂,花销很大,完全没有考虑过进入常态后,能不能存活”,前员工口中的“常态”,是指融资金额用完、一切回归生意本质之时。

自嗨锅的困局

你会在什么场景下选择吃自嗨锅?

自嗨锅主打的是“懒人经济”,一人食,不用电器、无需热水。其中,“一人食”主要包括四大场景:家中、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购物休闲场所和户外。自嗨锅初期以自热火锅为切入点,打造爆品,而后拓展至涵盖火锅、米饭、粉、面、菜、卤味等众多品类。

餐宝典创始人、餐饮行业分析师汪洪栋认为,如今市场已变天,海底捞、呷哺呷哺都相继推出火锅外卖,用户食用火锅场景更多,不再稀缺。疫情也促进更多餐饮企业布局线上,自热食品可替代产品越来越多。

初期,消费者会受猎奇心理驱动购买自热食品,他们还会去做评测视频、分享笔记,但就像网红打卡一样,很难产生复购。若复购率低,线上模式就需要不断去做推广、购买流量,陷入循环之中,企业成本、利润压力不断增加。

本质上,自热食品最大的难题在于产品有“硬伤”,汪洪栋说,他和团队做过的一些调研显示,很多用户称自热食品为“末日食品”,即“实在没有选择,才会去选择的食品。”

而且,自嗨锅也多次陷产品质量问题。截止目前,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于自嗨锅的投诉就有617多条,涉及内容多集中在产品质量,如自热米线里面有铁丝和塑料、吃出虫子、酱油包破损泄漏变质、食品发霉等。

线上瓶颈之际,线下渠道也波折不断。一位自嗨锅前员工告诉Tech星球,线上是流量,线下才是根基。

然而,线下渠道布局,自嗨锅相对滞后。根据CBNdate的报道,2020年,海底捞小火锅背后的颐海国际销售团队超过200人,对接1500多家经销商,经销网络可以触及31个省级地区和港澳台地区,以及42个海外国家和地区。而同期自嗨锅只有70人。

华创证券在一份报告中提到,因为自热小火锅产品体积占比更大,商超渠道倾向于选择品牌更强的自热小火锅产品,进一步积压了小品牌生存空间。

作为自嗨锅的竞争对手,莫小仙从成立之初就更重视线下渠道。按照这两家企业最新披露数据,莫小仙线下在总营收中占比略高。

去年8月,莫小仙创始人王正齐透露,业务团队差不多200多人,电商运营团队40人,线下销售团队160多人,线下业务占约70%。

自嗨锅数据显示,已渗透了线下80%的城市,进入10万家商超便利店,其中不乏盒马、华润万家、沃尔玛、罗森、永辉、新佳宜等大商超身影,线下带来的营收占比60%。

Tech星球走访了几处便利店、商超和夫妻店,发现自热食品货架上,自嗨锅铺货数量并不算太多,海底捞、莫小仙和“我的天呐”铺货相对更多。一位夫妻店老板更是表示,现在已经不卖自热产品,因为销量很差。

值得注意的是,“我的天呐”市场知名度并不算高,但其背后运营企业为北京麦后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11月曾获得元气森林投资。

眼下,自嗨锅正在加速布局线下经销渠道。从招聘网站可以看到,在自嗨锅发布的岗位中,大部分都是在招聘线下流通渠道经理,主要负责区域内重点经销商开发和营销活动执行工作。

数据显示,2022年,自嗨锅线下销售金额首次超过线上销售。其中,线上销售从2020年的7.23亿元下降至2022年的3.24亿 元,线下销售从2.35亿元攀升至4.95亿元。

汪洪栋认为,即使成功入驻线下渠道,自嗨锅也需要跟其他品牌“同台竞技”,消费者有更多选择。线下也不会如线上一般,靠烧钱就能短时间内实现爆发。

自嗨锅曾尝试过线下门店。2020年10月开始,自嗨锅开始在杭州、上海等地铺设名为“自嗨锅火锅煲仔饭”的线下门店,主营以自嗨锅食材为主的煲仔饭。初期以自营为主,后来大部分转为加盟。

一位自嗨锅员工告诉Tech星球,在他看来,现在自热产品在下沉市场更有潜力,以河北省区域为例,相比省会石家庄,邢台、沧州等地卖的更好,旅游和高校也是他所负责的区域里面主推的两部分市场群体。

“2023年,不止自嗨锅,自热食品都会更难。像去年疫情封控下,会有很多机构、公司团购大批货。现在疫情防控政策放开,肯定是一大挑战”,上述员工分析道。

自热食品集体“渡劫”?

自嗨锅的困局并非个例。莫小仙、食族人、拉面说等一度霸屏各品类榜首的品牌声量都大不如前。

Tech星球注意到,目前自嗨锅在通过“社交裂变”形式,招募合伙人,提升线上渠道销量。具体规则是消费者在自嗨锅线上渠道累计消费满100元即可申请成为合伙人,通过分享销售商城商品,自己/朋友支付1000元购买后,可获得100元佣金;邀请一位新合伙人,也可以获得相应奖励。

从目前来看,有品牌背书的海底捞似乎更占优势。2022年“618”期间,魔镜市场情报发布的天猫“方便速食/速冻食品”品类总榜上,自嗨锅以1238万元的成交额位列第20名,莫小仙以1404万元销售额位列第18,海底捞则挤进前10。

其他曾经红极一时的自热食品,表现得也都不尽如人意,甚至有品牌一度处于“生死边缘”。去年6月,据新腕报道,曾在五年获得六轮融资的拉面说被传“一折出售公司”,某品牌内部人士透露,“拉面说方面多次登门拜访,谋求被收购,报价不足高点估值的10%。有现金流断裂风险,我们目前兴趣不大。”

随后,拉面说发布声明称,公司从未寻求并购,且经营情况良好,现金流稳定,业务亦在平稳发展和正向盈利。

在“懒人经济”、“一人食”赛道上,其他品牌也难言乐观。作为微波袋装预制菜唯二获得融资的品牌,烹烹袋和叮叮袋,目前在天猫和京东的自营旗舰店均已关店。它们以“微波加热、袋内即食”为特色切入预制菜赛道,这些品牌也曾创造出“黑椒牛柳意面袋装预制菜半小时就卖出了1万多份”的销售神话。

一位餐饮从业者认为,在自热食品行业,市场已经饱和,格局已经固化,中小品牌很难起来。而且餐饮市场也很“时尚”,都会跟风。

资本也趋于冷静。烯牛数据库,2014-2021年,自热食品行业融资事件数量呈现波动上升态势,2020年达到顶峰,发生融资事件10起,但2022年自热食品行业遇冷,截至11月仅发生融资事件3起,说明自热食品行业热度有所消退。

除了莫小仙在去年8月宣布新一轮融资之外,自嗨锅、食族人、拉面说等在2021年后再未获得融资。

硬币的另一面是,目前独居经济、一人食赛道足够大。头豹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9-2024年,宅经济所涉及的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17.7%,预计到2024年,市场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另一组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初我国独居成年人1.25亿。据国家统计局预测,到2030年独居人口数量或将达到1.5-2亿。

如今,结束高估值下的“蒙眼狂奔”,自热食品到了必须回归理性、回归商业本质的时候。

(文中赵磊为化名)

节点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节点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0)
上一篇 2023年 4月 16日 08:19
下一篇 2023年 4月 16日 08:19

相关推荐

  • 净利润下滑四成,十三岁泡泡玛特“廉颇老矣”?

    文|雷达财经  孟帅 编辑|深海 作为一个兼具创意和奇思妙想的潮流文化品牌,泡泡玛特自2010年进入大众视野以来,便迅速成为了不少年轻人们的新宠。转眼间,如今已经迈入品牌成立的第十三个年头,泡泡玛特却面临着新的难题。 刚刚过去的2022年,已是泡泡玛特自2018年以来连续第五年实现营收增长,但泡泡玛特的营收增速已从巅峰时期的220%以上跌至2.8%。尽管泡泡…

    上市公司 2023年 3月 31日
  • 自动驾驶再获10亿+融资,滴滴在下一盘大棋?

    文|伯虎财经 漫步恒天 近日,战略投资的“火”烧到了自动驾驶领域。 10月12日,滴滴自动驾驶宣布获广汽集团投资。广汽集团全资子公司广汽资本与广州开发区投资集团将按同等比例共同出资设立专项基金,投资滴滴自动驾驶不超过1.4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88亿元),刷新了今年自动驾驶领域的融资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滴滴自动驾驶在5月份才获得法雷奥投资,这才过去5个…

    2023年 10月 23日
  • 对话李小加:从港交所总裁到小微企业「滴灌者」

    采访 / 崔大宝  来源 / 节点财经  “已识乾坤大,尤怜草木青”,用这句话形容李小加再合适不过了。 在港交所CEO之位掌舵了十年的李小加,曾以大胆创新著称,先后推出沪港通、深港通,确立同股不同权的上市规则,推动港交所从一个区域性交易所,蜕变为亚太乃至全球最重要的资本市场。 李小加在卸任后,又开启了新征程,于2021年创办滴灌通集团,近…

    2025年 6月 24日
  • vivo AI战略再升级 原系统6与蓝河操作系统3全面智能化

    10 月 10 日,2025 vivo 开发者大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启幕。作为 vivo 年度技术战略的重要发布窗口,本次大会延续「同心·同行」的主题,集中呈现了vivo蓝心智能战略、原系统 6(OriginOS 6)、蓝河操作系统 3(BlueOS 3)及vivo在生态合作、安全、人文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今年恰逢vivo创立30周年,也是开发者大会的第…

    2025年 10月 10日
  • 智元机器人的“野心”,能否撑得起150亿?

    文 / 三生 来源 / 节点财经 8月21日,智元机器人在上海举办了其首届合作伙伴大会,公司董事长兼CEO邓泰华在会上表示,2025年将是具身智能机器人商用发展的关键拐点,机器人将成为继手机和汽车之后的“下一代海量智能终端”。 就在几天前的8月18日,智元机器人六大产品线登陆了智元商城与京东商城,覆盖了从工业到服务的多元场景。 智元机器人俨然已是具身智能赛道…

    2025年 8月 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