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元机器人的“野心”,能否撑得起150亿?

智元机器人的“野心”,能否撑得起150亿?

文 / 三生 来源 / 节点财经

8月21日,智元机器人在上海举办了其首届合作伙伴大会,公司董事长兼CEO邓泰华在会上表示,2025年将是具身智能机器人商用发展的关键拐点,机器人将成为继手机和汽车之后的“下一代海量智能终端”。

智元机器人的“野心”,能否撑得起150亿?

就在几天前的8月18日,智元机器人六大产品线登陆了智元商城与京东商城,覆盖了从工业到服务的多元场景。

智元机器人俨然已是具身智能赛道的“当红炸子鸡”。今年5月,新一轮融资中,第三方调研机构对智元的估值已高达150亿元人民币,和宇树科技已旗鼓相当。要知道,智元机器人2023年2月才由“天才少年”彭志辉(B站大V稚晖君)与前华为副总裁邓泰华联手创立。两年多的时间,从“卖概念”到大批量生产机器人,其走完了很多创业公司可能十年要走的路。

值得注意的是,智元机器人的“快”不仅体现在产品上,在资本市场的运作上更是频频闹出大动静。8月8日,智元机器人入股深圳玉树智能机器人,后者母公司玉禾田股份股价随即暴涨,5个交易日涨幅接近60%。

不仅如此,7月8日,智元机器人更是耗资约21亿元,收购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约63.62%股份,**直接将其股价从7块多一度爆拉超过110元/股,整个7月起股价涨幅1083.4%**。

智元机器人的“野心”,能否撑得起150亿?

那么,刚成立两年的智元机器人为什么在资本市场频频出手?而其在具身智能领域的真实实力到底如何,也值得重点关注。

01 突袭资本市场,智元要“借壳”?

智元机器人对上纬新材的出手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从后者单月10倍的股价涨幅也能有所感受。在谁会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争夺战中,智元机器人的这一动作被市场解读为是对宇树科技的“截胡”。

当时,宇树科技作为业内屡登春晚的代表性企业正在筹备IPO,智元机器人疑似“借壳”的操作,抢走了不少宇树科技头顶的关注度。

面对“借壳”传闻,智元方面迅速澄清,表示此举不构成“借壳上市”,仅是“通过‘协议转让+主动要约’方式收购上市公司的控股权”

尽管如此,一连串的涨停仍然表达了资本市场对后续资产注入的强烈预期。显然,收购上纬新材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本运作,这一系列操作,为未来将自身资产“分步走”注入上市公司,或在36个月后发起重组铺平了道路。

操盘这场资本大戏的,正是以智元CEO邓泰华为首的“华为系铁军”。邓泰华曾是华为公司副总裁,主导过鲲鹏、昇腾AI生态的构建;COO邱恒、营销副总裁姜青松也均有深厚的华为背景。而CTO彭志辉这位“天才少年”,则成为公司前沿科技形象的完美代言人。

智元机器人的“野心”,能否撑得起150亿?

彭志辉

幕后的资本老将与台前的技术极客,共同构成了智元机器人高速运转的双引擎。但是,在《节点财经》看来,智元机器人作为一家成立仅两年多的公司,不惜斥巨资,去收购一家主营环保新材料、业务协同性不高(上纬新材产品多为热固型材料,与具身机器人外壳所需热塑型材料关联较弱)的上市公司,仍显得有些着急了。

答案或许藏在智元机器人所面临的竞争态势上。当前,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赛道头部聚集。智元机器人走的是一条最高举高打,但也最烧钱的路径。其高昂的野心,迫切需要一个确定性更高的融资渠道,以抢占先机,引导后续竞争对手的资本定价权。

但是,智元机器人的“焦虑”,能够随着控股上纬新材得到缓解吗?

02 “全栈”的野心,考验资金链?

智元机器人虽然创立时间不长,但战略目标相当宏大,就是围绕运动、交互、作业三大智能构建“1+3”全栈技术,试图掌握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大模型的全链条技术。相比之下,行业内多数同行的选择往往是在硬件或算法上做单点突破,因为选择全栈自研,就意味着需要更大的投入,继而是巨大的压力。

智元机器人的“野心”,能否撑得起150亿?

在产品端,智元机器人的布局相当广泛,包括了远征、灵犀、精灵等多个系列,覆盖工业、商用、交互等多个场景。在软件端,公司再2025年3月推出了号称“中国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的智元启元大模型(GO-1)。在生产端,智元更是选择了重资产模式,在上海临港自建制造工厂,一期投资就高达143亿元。

无需多言,智元机器人的战略路线,就决定了会对其现金流和融资提出了非常严苛的要求,资金压力可想而知。

所有,尽管智元融资节奏极快,成立两年多已最少获得6次融资,吸引了高瓴、红杉、腾讯、比亚迪等顶级财务与产业资本,但对其庞大的战略布局来说,仍不能有所松懈,加速商业化成为当务之急。

这种情况下,华为出身的邓泰华选择借鉴“老东家”的产业生态构建战略,乃至启动了“智元A计划”,这个计划旨在孵化超过50个早期项目、三年内打造千亿级产业生态的创业加速计划,将具身智能的商业化落地推向快车道。

对此,《节点财经》认为,这样的“生态豪赌”有着不容忽视的风险。智元机器人作为创业公司,仍在依赖外部“输血”,却仍四处投资,可能会严重分散核心团队的精力与资源。而在目前,其无论模型能力还是产品竞争力,还未展现出足够的领先优势。最终,智元的全栈叙事与生态野心,都再指向同一个目标,就是持续、大量的资金支持和尽快商业化。

03 商业化迷雾,机器人离“进厂”还有多远?

8月21日的合作伙伴大会上,彭志辉表示给出了明确的量化目标:未来三年,智元机器人计划实现十万台级通用机器人的规模化部署,并构建一个开放自进化的通用机器人生态系统。

理想很“性感”,而从几天前智元机器人的上架清单来看,其售价高达19.8万元的远征A2青春版,主要应用场景是“文娱商演,做展示使用”,购买后附赠“挥手”、“太极”等5个动作,并可选购舞蹈等表演动作。

智元机器人的“野心”,能否撑得起150亿?

花近20万买这么一个展示用的“大玩具”,有多少人愿意买单?这里也让显示出整个具身智能赛道目前的尴尬现实:尽管人形机器人被寄予厚望,但目前最先能落地的,依然是“表演”和“展示”这类非刚需场景。

即便智元拿下的业内目前最大订单之一,中移(杭州)的采购项目,其主要用途也被披露为“迎宾”。

当然,智元也在积极推动机器人“进厂”。近日,其与富临精工达成的数千万元合作,计划将近百台远征A2-W机器人用于工厂的料箱搬运工作。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形机器人很快就大规模进入工厂。

今年2月,高盛在报告中认为,未来2-3年人形机器人无法达到与人类工人相同的工作效率。3月,金沙江的朱啸虎也曾发文称,当下对具身智能的共识高度集中,但商业化路径又不清晰。

即便是特斯拉,也再7月宣布“战略性暂停”Optimus量产计划,以解决关节电机、灵巧手等核心技术难题。

这样的背景下,智元选择通过一场激进的资本运作提前锁定一个上市平台,其风险仍需关注。

当然,智元机器人是一家充满野心、战略清晰且执行力惊人的公司。短短两年多就完成了技术布局、团队搭建、多轮融资乃至上市路径规划。但是,具身智能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考验耐力的马拉松百米冲刺。在这条通往未来的道路上,智元机器人脚下的路是坚实的马路,还是资本铺就的浮沙?时间终将给出答案。

*题图由AI生成

节点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节点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0)
上一篇 2025年 8月 22日 21:10
下一篇 2025年 8月 22日 23:29

相关推荐

  • 押注体育赛事营销,透支海信海外市场毛利率?

    海外市场毛利率偏低,可能要归因于畸高的销售费用。

    2022年 12月 26日
  • 乳企爱上市,君乐宝攥多少胜算?

    文|伯虎财经  灵灵 2023年12月28日,河北证监局网站披露中金公司《关于君乐宝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备案报告》,意味着君乐宝正式开启A股IPO之旅。 看似离敲钟又近了一步,但留给君乐宝的考验也不少。 01 逐渐“壮大”的君乐宝 回顾君乐宝过去十余年的发展,这家曾经的酸奶龙头企业,已然从从区域单一产业乳企走向全国化综合性乳品企业。…

    上市公司 2024年 1月 11日
  • 刘靖康撒钱:中国的「华尔街之狼」?

    文 / 零度  来源 / 节点财经  电影华尔街之狼里,乔丹·贝尔福特站在他的销售团队中央,将成捆的现金像废纸一样扔向狂欢的人群,金钱在这里是炫耀的资本、是操纵人心的工具,背后藏着的是金融骗局里的贪婪与虚妄。 这一幕,正在中国企业中上演。 8月15日,一段影石创新老板给员工撒钱的视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画面中,影石创始人刘靖康站在高一层的楼…

    2025年 8月 16日
  • 出海九年,支付宝最大的对手仍是自己

    跨境热下的支付工具出海,用户数据仍是高度敏感的核心议题。 @新熵原创作者丨古廿 编辑丨九犁 支付宝早已是国人出境后首选的支付品牌,不过对于金融这一高敏感度领域来说,其出海并非一路坦途。 8月中旬,韩国金融监督院发布公告,有韩国“支付宝”之称的在线支付平台Kakao Pay,在未取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将用户个人信息跨境传输至中国的支付宝公司。 虽然支付宝是Ka…

    2024年 9月 2日
  • 抖音电商开放日:持续加大体验保障投入,为用户带来好货好价

    5月13日,抖音电商在北京举办“用户体验开放日”,邀请抖音电商业务相关负责人及媒体到场,分享过去一年平台在售后体验、客服体验以及平台治理等三方面的举措、成果与未来规划。抖音电商平台治理负责人马磊表示,从抖音做电商开始,平台始终将消费者体验放在首位,让用户放心看放心买。 为服务好消费者,过去一年,抖音电商持续投入基础能力建设、完善治理策略,加强物流、售后、客服…

    2024年 5月 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