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道哥
智能座舱的IPO排队名单中,迎来了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闯入者”。
熟悉之处在于其前身,曾经的“摩托车大王”、后在汽车市场折戟的力帆。而陌生之处,则在于其全新的身份,一家由AI界领军人物印奇掌舵、立志成为全球领先的“AI+Mobility”闭环解决方案提供商。
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更名或二次上市,这场转型的背后,站着两位重量级推手:一位是拯救其于破产边缘的吉利集团,另一位则是为其注入“灵魂”的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他们试图将一个传统制造业的沉重躯壳,彻底改造为智能出行时代炙手可热的“科技新星”。

然而,招股书揭示的现实却充满了矛盾与张力。一方面,千里科技以强化学习多模态(RLM)大模型为核心,提供覆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到Robotaxi的全栈式解决方案,并已锁定吉利作为其首要战略客户与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公司传统造车业务仍在亏损“失血”,而寄予厚望的AI技术解决方案在过往记录期内尚未产生分文收入,研发投入却在急剧攀升,导致公司连续两年半录得净亏损。
因此,千里科技此次赴港IPO,向投资者抛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核心问题:市场究竟应该如何为其估值?是应为其承压的制造业历史和亏损的财务现状打上折扣,还是应为其AI技术路线图以及吉利生态的强大背书,给予一个属于高成长科技公司的溢价?
01 财务探析,旧业务“失血”与新故事“烧钱”
千里科技的招股书,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公司转型期“一体两面”的财务现实。
一边是仍在为公司提供绝大部分收入、但盈利能力堪忧的传统制造业务;另一边则是承载着未来想象空间、但目前仍处于纯投入“烧钱”阶段的AI解决方案业务。
从整体财务数据来看,千里科技在过去几年经历了一段动荡期。2022年-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86.27亿元、66.98亿元和69.64亿元,利润分别录得1.70亿元、-2.62亿元和-3.29亿元。进入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长40.4%至41.49亿元,但净亏损额也从去年同期的1.08亿元扩大至1.16亿元。
与此同时,公司的研发费用呈现爆炸式增长,从2022年-2024年为9,070万元、2.15亿元、4.0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惊人。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已达2.88亿元,同比增长近60%。这清晰地反映了公司向AI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的巨大投入。

千里科技董事长 印奇
要理解千里科技的财务困境,必须深入其业务分部。招股书将收入划分为汽车、摩托车和其他三大板块,其盈利能力的巨大差异揭示了公司转型的紧迫性。
其中,摩托车业务是稳定的“现金牛”。作为公司的传统优势业务,摩托车板块在过去几年中贡献了稳定且可观的收入(每年约20亿元),更重要的是,其毛利率始终保持在11%至12%的健康水平。这部分业务是千里科技在转型阵痛期中宝贵的现金流来源,起到了“输血”的作用。
而汽车业务是持续的“失血点”,作为千里科技收入的主体,其盈利能力却令人担忧。自2023年以来,汽车业务的毛利率持续为负,这意味着每卖出一辆车,千里科技在生产制造成本环节就已经在亏钱,这还不包括后续的研发、销售及管理费用。这种“卖一辆亏一辆”的局面,清晰地表明了传统汽车业务已成为公司的巨大财务黑洞。
在这场财务的左右互搏中,最关键的一环——被寄予厚望的AI技术解决方案业务,目前在财务报表上的贡献为零。招股书明确指出:“与往绩记录期间,我们尚未自技术解决方案产生收入”。
《智百道》认为,这种财务结构揭示了千里科技转型的本质,它正试图用摩托车业务的利润,去填补汽车业务巨大的亏损,同时还要挤出资金,为那个至今尚未产生收入、但“烧钱”速度与日俱增的AI梦想提供燃料。在这种背景下,赴港IPO寻求外部融资,已经不是为了“锦上添花”的扩张,而是为了“雪中送炭”的生存。这笔资金将是决定公司能否成功度过从旧模式“失血”到新模式“造血”这一危险过渡期的关键生命线。
02 “AI+Mobility”的宏大叙事与残酷现实
千里科技向资本市场讲述的核心故事,是一个关于“AI+Mobility”的宏大叙事。这个故事足够性感,也足够前沿,但它能否在智能汽车这条已经巨头林立、竞争白热化的赛道上杀出重围,仍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根据招股书,千里科技的战略核心是成为一家以AI为中心的颠覆性创新技术引领者,提供从模型、软件、硬件到数据的全栈式闭环解决方案。
千里科技的技术版图围绕三大核心领域展开——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Robotaxi。其技术核心是公司自研的RLM模型。千里科技声称,自己是“首家在智能驾驶场景中实现端到端RLM模型大规模部署的公司”。这种基于强化学习和多模态融合的技术路径,旨在让自动驾驶系统更像人类一样,通过与环境的持续交互和试错来学习决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道路环境。

基于专有的多模态交互模型和AI原生Agent OS,提供更自然、更具情感感知的交互体验。据灼识咨询资料,千里科技已开发出业界首个AGI L3智能体级别的智能座舱系统。另外,通过整合L4级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和运营支持平台,也可以为运营商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这个宏大叙事得以成立的关键基石,是与吉利集团的深度绑定。
吉利不仅是其重要股东和产业后盾,更被视为其AI解决方案的首要和最大的潜在客户。招股书中明确表示,“我们亦预期将向吉利集团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这意味着千里科技的技术在研发之初就拥有了明确的落地场景和商业化渠道,极大地降低了早期市场开拓的风险。
然而,美好的愿景之下,是异常残酷的竞争现实。千里科技选择的“AI+Mobility”赛道,早已是一片红海。中国的智能驾驶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参与者不仅有华为、百度这样的科技巨头,还有德赛西威、经纬恒润等传统Tier 1供应商,以及Momenta、小马智行等明星创业公司。
《智百道》分析,当前智能驾驶领域的格局已初步固化,整车厂与供应商深度绑定,千里科技作为一个后来者,尽管有AI光环,但在智驾方案的量产经验上几乎为零,其技术积累能否追上已深耕多年的头部公司,仍需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对吉利的深度依赖,既是千里科技最大的优势,也可能是其未来发展的最大掣肘。招股书数据显示,在2022年和2023年,吉利集团贡献了千里科技超过50%的采购额和超过30%的收入。
千里科技的目标是成为服务全球汽车行业的独立Tier 1。但对于其他整车厂(如大众、丰田或通用汽车)而言,它们是否愿意将决定其产品未来核心竞争力的智能驾驶系统,交给一个由其主要竞争对手深度控制和影响的公司?这不仅涉及商业竞争,更关乎核心数据安全和产品路线图的保密。这种与生俱来的“关联方”身份,可能会在根本上限制千里科技开拓吉利生态之外市场的潜力,使其难以真正成为一个开放、独立的平台型公司,从而极大地压缩其长期增长的天花板。
千里科技的香港IPO,向资本市场呈现了一个典型的二元对立投资案例:一边是代表未来的AI高科技叙事,另一边是深陷亏损泥潭的财务现实。
归根结底,千里科技此次IPO的真正目的,是为这场代价高昂的转型争取时间和弹药。它寻求的不仅是填补亏损和支持研发的资金,更是一种身份的确认——希望通过国际资本市场的背书,获得作为一家独立科技公司的“合法性”,从而逐步摆脱其作为吉利“附属”的色彩。
对于投资者而言,押注千里科技,就是押注印奇的AI团队能够在吉利提供的沃土上,以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培育出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果实,并最终实现自我“造血”。
这条路注定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香港资本市场即将给出的估值,将不仅是对千里科技过去的重塑和现在的困境的定价,更是对其充满想象又危机四伏的未来的第一次公开投票。这趟千里之行,IPO仅仅是第一步。
*题图由AI生成
节点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节点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