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顶尖软硬件会师,地平线摸到了智能驾驶的法门

总的来说,当智能驾驶行业走到发展的关键节点之时,地平线提供的经验无疑是雪中送炭。

让顶尖软硬件会师,地平线摸到了智能驾驶的法门

撰文 / 天玑

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了一个趋势,那就是智能驾驶的热度越来越高,消费者在购车时越来越关注车的智能驾驶能力。

这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走到了发展的关键节点,发展重心向高阶智驾转移,2024年的重点则是高阶智驾的大规模落地。

节点Auto注意到,地平线最近发布了针对高阶智驾场景的一系列产品,并强调了软硬结合的重要性,这给智能驾驶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为什么要强调软硬结合?

在刚过去的4月,地平线格外的忙。24日,举办了2024智驾科技产品发布会;25日,参加了2024北京国际车展。在这两次活动中,地平线方面提及了一个高频词汇,那便是“软硬结合”。

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表示,软硬结合的全栈智能驾驶技术,将让每一辆车都能具备环境感知、人机交互和决策控制能力,让人类生活更安全、更美好。

在更早举办的电动汽车百人会上,余凯也提到了软硬结合。他表示在硬件或者算力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时,软硬结合是必然的路径,只有硬件足够或远超用户需求,软硬解耦才是高效经济的选择。

让顶尖软硬件会师,地平线摸到了智能驾驶的法门

这里还需要补充一个背景:地平线是中国企业中,唯一一个在标配前视一体机计算方案和标配 NOA 车型计算方案市场都名列前茅的企业,在两个市场中都排第二。

“软硬结合”能得到头部企业的认可,一定有特别的魅力。节点Auto认为,我们可以从“软硬结合是什么”和“软硬结合能起到什么作用”两个问题中寻找答案。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简单来说,软硬结合可以理解为打造某些系统的方式,在汽车越来越强调智能化的当下,软硬结合变得越来越重要。

以智能驾驶为例,它分为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每一层都涉及软硬件。硬件主要是计算芯片、各种传感器等,软件则是对应的软件算法。智能驾驶系统的工作过程,就是软硬件高效协同的过程。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在智能化时代,软件定义一切是确定的趋势。未来,大部分的用车场景,都要依靠软件、算法定义实现。硬件如果跟不上软件的发展节奏,就会拖软件的后腿,影响体验。

因此,无论是软件算法公司、智能驾驶计算方案公司,还是主机厂,当前的重点都是通过软硬结合,获得更高的效率,并将之大规模量产应用。善于做芯片的英伟达,去年招揽了小鹏的智驾负责人吴新宙,他正在帮英伟达搭建智驾软件体系。Momenta则招揽了大量哲库(OPPO旗下的芯片公司)高管,以此为基础自研智驾芯片。此前,Momenta使用的智驾芯片主要是英伟达Orin 系列。

地平线最近发布了SuperDrive全场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和征程6系列计算方案,从底层来看,它们也是软硬结合路线的产物。

地平线是如何做到的?

在科技行业,未来十年,会有什么变化?什么是不变的?很多人都在关心变化,但却很少有人关心什么是不变的。至少在智能驾驶行业,未来十年,软硬结合一定是不变的趋势,是走向智驾终局的必由之路。对创业者来说,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创业者需要将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然后向前奔跑。

今年是地平线成立的第九个年头,在这九年里,地平线一直在坚持一件事,那就是以开放的姿态,为智能驾驶行业添砖加瓦。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公司定位做Tier2。

Tier 1 承担了给车厂直接交付系统的工作,承担差异化、个性化需求。Tier 2 提供的则是底层技术基座,做标准化。历史上,在产业价值链条比较纵深的时候,这种分层的商业模式是非常标准的模式。

而地平线秉承合作共赢、利他的商业思维,定位Tier2,广泛协同产业链伙伴,共建开放产业生态,来推进智驾方案的量产落地。

目前,地平线已携手产业链构建了业界最为高效、成熟、开放的软硬协同生态体系,广泛链接包括车企、软硬件Tier1、ODM、IDH、芯片、图商、传感器等上下游产业伙伴超200家,形成了国内最繁荣的生态阵容,其中,累计服务超过110家生态伙伴开展基于征程的智驾开发;助力超过80家生态伙伴成功推出成熟级产品;支持超过60家生态伙伴推出面向中高阶智驾解决方案;赋能超过40家生态伙伴投入主机厂定点及量产项目。

其中一个典型的生态合作案例便是地平线和轻舟智航的合作。在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后,地平线为轻舟提供了大量的量产经验,还在工具链的使用上提供了大量指导。在此助力下,轻舟智航推出了“轻舟乘风”中高阶智驾解决方案。2023年,理想汽车为了加快智驾的上车速度,引入了轻舟智航,轻舟智航使用的就是征程计算方案。

从用户体验角度来看,智能驾驶会经历可用、好用到爱用的三个发展阶段。在现阶段,无论是高速NOA还是城区NOA,都未充分达到用户眼中“可用”的标准。在某些场景,智驾系统的表现比较极端,要么怂要么莽。即便是高阶智驾,也只是刚刚展现出拟人的效果。

前面提到,智能驾驶的工作过程就是软硬件打配合的过程。因此,智驾系统从可用、好用到爱用的发展过程,是一场对软硬结合系统能力的综合考验,这不仅要求前瞻软件算法的深厚积累与应用,也考验软件与硬件协同的量产效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地平线制定了以软件为牵引,硬件为驱动的软硬结合技术路线。我们以SuperDrive和征程6系列为例,看看地平线是如何做的。

让顶尖软硬件会师,地平线摸到了智能驾驶的法门

软件方面,SuperDrive使用了动态、静态、Occupancy三网合一的感知端到端架构。同时地平线也设计开发了基于数据驱动的交互博弈,不再是基于规则的决策网络,有了一个更加灵活的大脑。这一套方案,让地平线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SuperDrive 能像老司机一样灵活处理交通流,真正与上一代的智能驾驶方案作出了区别。

端到端是智能驾驶行业今年的发展重点,无论是车企还是供应链都在跟进,这是智能驾驶从能用迈向好用的节点。

地平线布局端到端的时间要更早。早在2016年,地平线就提出了自动驾驶端到端的演进理念,并在2017年开始训练端到端系统。

2022年,地平线又提出了智能驾驶感知端到端算法Sparse4D。2023年,由地平线学者一作的业界首个公开发表的端到端智能驾驶大模型UniAD,这篇论文提出了业界首个感知决策一体化的智能驾驶通用模型UniAD 框架,并荣获CVPR 2023最佳论文。

相比传统方案,端到端的优势在于能将感知层得到的数据,无损传输给决策层,让系统捕捉到更多的信息,然后基于此做决策,提升系统应对各种复杂场景的能力。在此架构下的加持下,SuperDrive的遮挡准召率可提升70%,动态代码行数降低90%,网络负载降低50%。

在地平线发布的一段演示视频中可以看到,SuperDrive能轻松应对各种场景。比如,当车辆行驶到拥挤道路时,在系统的操控下,丝滑地通过了拥堵换道,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人类在开车;在针对不同路口变道时,可以根据对向或旁车道车流进行不同曲率的内切、外切;在碰到行人、两轮车时会主动绕行或减速避让……这一系列“更像人”的驾驶行为正是端到端给智能驾驶带来的改变之一。

让顶尖软硬件会师,地平线摸到了智能驾驶的法门

硬件方面,地平线的主要落脚点是征程家族芯片,SuperDrive的计算基础选用的是征程6系列芯片中的征程6P(主要面向高阶全场景智能驾驶)。征程6P拥有高集成度、高算力、高效率、高处理能力、高接入能力以及高安全等六大特点,单颗征程6旗舰即可支持感知、规划决策、控制等全栈计算任务,支持全场景NOA功能。

征程家族芯片的核心能力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地平线自研的BPU架构,另一部分是与芯片配套使用的工具链。

征程6系列芯片使用了纳什BPU架构,该架构是地平线自研的BPU架构迭代的最新成果。

前面提到,智能驾驶行业当前的方向是发展重心向高阶智驾转移,纳什BPU架构的特点就是,针对高阶智驾的大规模复杂感知和城区频繁的交互博弈做了专门优化。

2020年,特斯拉将BEV+Transformer架构引入到智能驾驶行业,如今已成为各家都在跟进的感知模式。要想实现好Transformer,底层的芯片就要具备易编程、并行浮点算力和SIMT架构(另一个被行业广泛应用的计算架构)等能力。对此,纳什BPU架构首次加入了浮点向量加速单元,提升了架构的可编程性和算法支持性。

纳什BPU架构还结合了类GPT超大规模参数模型,以及大规模、极其复杂的蒙特卡洛树搜索(信息博弈场景中进行决策的一种通用技术),它们也可以看作是对Transformer的针对性设计。

在地平线推出的配套工具中,“天工开物”开发平台是重点,它能帮助地平线的合作伙伴和客户,高效开发和部署基于征程系列芯片的算法和软件。

在量产方面,地平线取得了好成绩。成立以来,地平线累计向客户交付超过500万套软件硬件一体化计算方案,与全球超过 30 家车企达成了前装量产合作,超过 110 款量产车型上市,是行业内量产项目最多、搭载车型最多的智能驾驶计算方案公司。

刚刚发布的SuperDrive和征程6系列计算方案,也已进入到了量产阶段。

让顶尖软硬件会师,地平线摸到了智能驾驶的法门

地平线已经与均联智行、零束科技达成合作,围绕 SuperDrive 开发了域控制器方案SuperDrive 方案还与多家车企和顶级 Tier1达成合作,预计到今年第四季度将会有标准量产方案推出,到明年第三季度,首款搭载 SuperDrive 方案的车型将进入交付。

征程6系列芯片将于 2024 年内开启首个前装量产车型交付,预计 2025 年实现超过 10款车型量产交付。

结语

纵观最近这两场活动,地平线的产品和观点都“掷地有声”,为行业带来了三层价值。

首先是商业价值,地平线通过做Tier2,赢得了商业上的回报,给行业提供了发展样本。目前,地平线征程家族累计出货量超过500万片,与全球超过30家车企达成前装量产,超过110款合作量产车型上市。在2021—2023年,地平线的收入从4.67亿元增长到15.52亿元,年收入复合增长率高达82.3%。

其次是技术价值,地平线前瞻布局了软硬结合全栈技术,以软件为牵引、硬件为驱动,打造出面向全场景、全生态的软硬结合智能驾驶系统,引领了智驾发展技术路径。

最后是生态价值。地平线作为开放生态理念的拥趸者,开启了智驾产业开放协作的新范式,通过BPU IP授权、芯片DIN、软件解决方案IP授权以及全栈解决方案交付四个层级的开放协作模式,携手广泛的行业伙伴深度合作,灵活开放赋能客户。目前,地平线链接了超过30家车企以及200家上下游伙伴,这为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助力,促进了行业生态的繁荣发展。

总的来说,当智能驾驶行业走到发展的关键节点之时,地平线提供的经验无疑是雪中送炭。

节点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节点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0)
上一篇 2024年 5月 13日 11:12
下一篇 2024年 5月 13日 16:47

相关推荐

  • 长安金钟罩,下一个弗迪电池?

    文/天玑 11月17日,长安汽车在2023广州车展上,发布了自己的电池品牌长安“金钟罩”。11 月 24 日,长安“金钟罩”首款标准电芯于时代长安工厂正式下线。这两个消息意味着新能源动力电池市场上又多了一位重量级玩家。 安全、快充,金钟罩全都要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长安汽车还公布了“金钟罩”的规划,总结起来就是一条路、三大主题、一个目标和一个特色。 一条路指的…

    2023年 12月 1日
  • 吉利要做新能源时代的大众;AITO问界成新势力第一| 节点AUTO周报

    1、吉利要成为新能源时代的大众 1月29日,在吉利控股集团的年会上,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表示吉利控股集团要成为新能源时代的大众集团,这在汽车行业引发了热议。 吉利的底气在于好成绩。2023年,吉利总销量达到了168.65万辆,同比增长18%,超额完成了165万辆的销量目标,在内卷的2023年汽车行业中,是少数能够完成既定目标的车企之一。在刚刚结束的2024…

    2024年 2月 4日
  • 为什么有头有脸的大厂都在做换电?

    撰文 / 天玑 1月28日,宁德时代和滴滴双双宣布将联合成立换电公司,依托双方的技术优势和运营能力强强联合,从网约车场景切入,为众多新能源车辆提供高效换电服务。 今年的换电行业异常热闹。在双方官宣合作之前,蔚来还和吉利达成了换电合作,至此蔚来的合作伙伴增至四家,另外三家是长安、江淮和奇瑞。2023年,宝马和奔驰成立合资公司,负责在中国市场运营超级充电网络。 …

    2024年 1月 31日
  • 保定魏建军和北京雷军“好上了”

    撰文 / 天玑 4月18日,雷军做了一场直播,现场与魏建军连线畅聊了一番,两人还相约在北京车展继续互动。在此之前,魏建军进行了个人首次直播,他在直播时展示了长城的无高精地图全场景NOA能力。 长城汽车早就在布局智驾,但外界的感知并不强。魏建军在直播时总结了原因,他认为这是由于长城汽车的传统是光干不说,没有运用好互联网和媒体。 魏建军和雷军持续走近的背后,体现…

    2024年 4月 20日
  • 长安汽车的“太子”,今年靠销量找回面子?

    撰文 / 天玑 自2022年12月开始交付以来,阿维塔的销量表现一直都不算好。 2023年,阿维塔的销量目标是10万辆,实际只完成了2.7万辆。财务方面,阿维塔在近三年半亏损了41.36亿元。这些表现,和长安汽车给阿维塔的待遇以及对它的期待有很大差距。 在长安汽车的规划中,阿维塔要打进高端市场,是集团在高端市场上的希望。为了帮助阿维塔,长安汽车要钱给钱、要人…

    2024年 4月 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