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储能,再造宁王

千亿储能,再造宁王

撰文 / 天玑

4月9日,宁德时代在北京发布了针对储能电池市场的全新产品——天恒储能系统,该系统是全球首个采用标准20尺集装箱尺寸的6MWh级储能系统。

一直以来,宁德时代最知名的业务都是动力电池,储能业务鲜有人知。伴随着这场发布会,宁德时代的储能业务也走到了台前。

相比动力电池市场,储能市场的前景毫不逊色,宁德时代有机会在其中再造一个“宁德时代”。

何为天恒?

储能在社会中有广泛应用,它的发展与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一样,都离不开能源领域出现的替代需求。

我们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它的能源从燃油变成了电,通过动力电池完成了能源替代。储能则是把其他能源转变为电能,并储存起来,此次发布的天恒储能系统是宁德时代的最新储能产品。

千亿储能,再造宁王

在容量上,天恒储能系统使用了标准20尺集装箱储能系统,拥有6.25兆瓦时的高能量,单位面积能量密度提升了30%,占地面积减少20%,达到6兆瓦时级别储能系统的全球第一。

这主要得益于天恒系统使用了储能专用的长寿命电芯L系列产品,该系列的电芯是磷酸铁锂材料,在基于标准20尺集装箱空间内,结合PCS定压范围,能把电芯能量密度拉高到430wh/L,实现了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的超高能量密度。

关注动力电池市场的朋友对磷酸铁锂不陌生,它和三元锂电池占据了动力电池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从宁德时代的业务发展过程来看,公司在动力电池领域的积累,为发展储能业务提供了基础。

宁德时代一直在研究大容量电芯,2020年是研究的分水岭,当时公司开始进行大容量电芯产品的更新换代,陆续推出了271Ah、280Ah等大容量电芯产品,并实现规模化量产。此后,280Ah电芯逐步替代了271Ah电芯。

横向对比,国内其他储能厂商直到2021年,才开始推出容量大于280Ah的电芯,可见公司在这方面拥有技术优势。

天恒储能系统的另一个特点是长寿命,天恒能做到这一点也是得益于采用了L系列电芯产品。

千亿储能,再造宁王

一般而言,电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都会发生衰减,这会导致电池的储能和放电能力下降,动力电池和储能行业都受到了它的限制。在这方面,天恒储能系统可以做到“5年零衰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宁德时代未透露具体的技术细节,但从原理上来看,公司应该是在材料、制造工艺上取得了突破,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才拿到了这个成果。

最后再来看安全。安全和寿命、容量一样,都是制约储能系统发展的难题,宁德时代会在安全上发力在预料之中。

一般而言,储能系统的安全性涉及两方面,分别是设计和运维。在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到安全性的要求。在运维时,要能准确、高效监测系统的运行状况。

以运维为例,天恒储能系统投运后,可以通过AI风险监测和智能预警不断地监控运行状态,利用PSA模型量化储能产品全生命周期失效概率,从而验证安全设计目标并持续更新。

总的来看,天恒储能系统作为宁德时代最新的储能产品,具备了当前最先进的技术。

储能市场让宁德时代再次称王

储能市场的规模和前景都不输动力电池市场,这给宁德时代提供了进入市场的理由。

先来看规模。目前,行业内有多份第三方数据,尽管它们的数据各不相同,但都表明储能行业前景广阔。

据中国物理与化学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预计,到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到2030年预计接近3万亿。据Mordor,2024年储能市场规模预计为511.0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997.2亿美元2024年-2029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4.31%。

千亿储能,再造宁王

在内部,宁德时代制定了三大战略发展方向,储能正是其中之一,可见宁德时代对储能业务相当重视。

储能产业链环节众多,宁德时代的位置是产业中游。一方面对接上游原料厂商,另一方面对接下游的应用。但是,宁德时代并非单纯的“集成商”,由于它擅长做电池及能源管理,其角色更复杂,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各方的神经。

从需求上来说,储能行业分为发电侧、输配电侧和用户侧三方面,应用场景众多,如工业企业储能、充电站储能、通信基站后备电池、家用储能等,这些场景宁德时代均有布局。宁德时代的储能产品主要包括EnerOne、EnerC、EnerOne Plus、5MWh EnerD液冷储能预制舱系统等产品。

一番布局后,宁德时代并没有马上赢得回报。公司于2011年开始布局储能,直到2018年,储能业务的收入才超过1亿元,彼时动力电池业务的收入早就超过了百亿元。随着新能源市场的发展,储能业务在2021年迎来了转折点,其收入暴涨了601.01%,达到136.2亿元。

千亿储能,再造宁王

时至今日,储能业务已经是宁德时代的第二大收入来源,无论是增速还是毛利率,都不输动力电池业务。

更重要的是,储能业务的市场份额也拿到了好成绩。据 SNE Research 统计,2023 年公司全球储能电池出货 量市占率为 40%,连续 3 年排名全球第一。

​宁王的两个难题

储能市场经历过潮起潮落,当前已经告别了高速增长阶段。

2020年,行业也可以用飞快发展来形容,当时,宁德时代储能业务的增长达到了218.56%。到了2023年,储能行业的发展只能用较快来形容,宁德时代储能业务的增速已降至33.17%。

尽管公司储能业务的规模已经增长至599亿元,但由于增速放缓,储能业务的前景,已经不能再用无限美好来形容了。宁德时代在年报中,已经不再提“储能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此时,宁德时代需要找突破点。

节点Auto在上面提到,公司的储能业务的收入在2021年暴涨了601.01%,这得益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助力。

2020年,宁德时代基于长寿命电芯技术及液冷CTP电箱技术,推出了户外液冷电柜EnerOne,它具有长寿命、高集成和高安全的特点。EnerOne采用280Ah磷酸铁锂电芯,放电速率为1C,循环寿命可达10000次。一体化的变频液冷系统,可将电池簇内温差控制在3℃以内,有效提升使用寿命。2021年,EnerOne开始批量交付。

千亿储能,再造宁王

在2021年,宁德时代的储能业务还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大唐集团、国投电力在内的国内“五大四小”发电企业,以及晶科能源等新能源企业达成了合作。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研发新技术、完善新产品能帮助宁德时代获得竞争力,进而与合作伙伴达成合作,让储能业务更上一层楼。

2023年,宁德时代还加大了境外市场的开发力度,其在境外市场斩获了多个大项目,如为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交付6.4GWh规模的全球最大储能项目群。截至2023年,境外市场在宁德时代总收入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了30%。

在未来,拥抱技术和境外市场,会是宁德时代在储能市场上继续坚持的两个策略。

宁德时代在储能市场上的主要对手是比亚迪和瑞浦兰钧,依照市场份额划分,这两家分别排在全球第二和第三。

大家对比亚迪比较熟悉,其在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市场上的表现有目共睹。在储能上,比亚迪的布局时间比宁德时代还要早一点。

2008年,比亚迪成立电力科学研究院,开始研发储能系统产品。2009年,比亚迪首个储能电站在自有坪山厂区落成,是国内首套兆瓦级锂电储能电站。

在内部,比亚迪也将储能提高到了战略发展方向的角度。在芒格考察比亚迪总部时,王传福就提出了“光伏发电+汽车用电+电池储电”的构想,表示想要打造一个围绕太阳能、储能和电动汽车的新能源帝国。2024年,比亚迪设立了旗下首家以储能命名的公司,这被解读为其完善储能领域布局的重要一步。

比亚迪的储能战略和宁德时代的战略,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掌握电池,拥有成本优势。电池储能系统由电池、电池管理系统(BMS)、变流器(PCS)、能量管理系统(EMS)、屏柜电缆以及土建安装等几部分组成,电池的成本占比高达约60%。这意味着如果两者中的一家如果选择打价格战,行业内的其他玩家都不会好受。

不同之处在于,比亚迪除了做商业储能外,还在做户储,也就是家庭用户使用的储能系统,比亚迪的储能业务拥有更大的储能想象空间。

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相比,瑞浦兰钧的知名度虽然不高,但也不容小觑。瑞浦兰钧背靠全球最大的不锈钢制造商和金属镍生产商青山集团,主营业务为锂离子电池,是青山集团在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布局。

总的来看,宁德时代在储能市场上面对的局面,与在动力电池市场相似。

节点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节点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0)
上一篇 2024年 4月 12日 09:23
下一篇 2024年 4月 12日 22:57

相关推荐

  • 新势力销量追踪:问界继续领先,高合出局,哪吒迎大考

    撰文 / 天玑 2月原本是车市的淡季,但今年的2月是例外,比亚迪带头降价,其他车企跟进,把新能源市场挂上了热搜。价格战持续加码后,市场都在担心,根基尚浅的新势力会受到多大影响? 从销量上来看,有些新势力确实受到了冲击,但有些新势力则相反。 问界继续夺冠 由于比亚迪掀起的价格战集中在大众市场,定位高端市场的新势力,并非受到太多影响,AITO问界的销量甚至在持续…

    2024年 3月 11日
  • 丰田安全测试造假,日系造假为何频频发生?

    节点AUTO获悉,12月20日,丰田汽车与全资子公司大发工业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存在174项违规操作,括丰田汽车等其他公司品牌车辆在内的64款车型存在违规。同时,大发工业领导层召开记者招待会向公众道歉,表示将停止所有汽车发货,并召回100多万辆汽车。 丰田副社长中岛裕树和大发社长奥平总一郎在发布会上代表丰田和大发做了道歉,奥平总一郎称“由衷道歉,责任在经营层”…

    2023年 12月 23日
  • 高合启示录

    撰文 / 天玑 最近,高合汽车因为停工停产的消息登上了热搜,大部分人在此之前都不知道这个品牌,有些人的第一反应是“高合是谁?”。 作为造车的新势力之一,高合曾经与蔚来、小鹏和威马并称“四小龙”,车型售价最高达到了80万元。高合的创始人丁磊,曾是乐视超级汽车全球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在乐视陷入债务危机之后,丁磊创业做了高合汽车。 高合汽车最新的回应是“正全力采取…

    2024年 2月 24日
  • 激活智界S7,华为来真的

    撰文 / 天玑 昨晚,华为实施了“激活智界S7计划”,在华为鸿蒙生态春季沟通会上重新发布了智界S7。 与去年11月首次上市不同,新智界S7的重点是增配降价、开启海量交付。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BG CEO、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和奇瑞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都强调产能问题已得到彻底解决。 更强的产品力+更强的交付能力,让新智界S7大有一扫阴霾之…

    2024年 4月 13日
  • 车圈「老兵」张兴海破局 新能源汽车成环保「国家名片」

    张兴海以“特邀观察员”身份站上国家环保主场,恰是赛力斯近十年“破茧”的缩影——从押注新能源的孤勇者,到绿色丝路的代言人,这位车圈“老兵”用行动向世界诠释了中国智造的绿色内涵

    2025年 6月 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