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将迎第二家茶企,73岁创始人能否讲好高端茶故事?

后续,澜沧古茶在杜春峄的带领下能否讲好高端化故事,将成为决定公司的价值的关键。

港股将迎第二家茶企,73岁创始人能否讲好高端茶故事?

“烟酒糖茶”作为中国人的传统四样礼,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其中“烟与酒”都属于产值过万亿的超级赛道,其中诞生了如云南玉溪、贵州茅台等许多知名品牌,相关上市公司也是资本市场上的香饽饽。

相较之下,“糖与茶”由于严重的同质化属性,长期处在“有品类、无品牌”的不利环境中。比如,我国茶叶的产值也超过3000亿元,但最头部的公司市占率不超过1%,糖则直接被归类进大宗商品。

由于体量不大、增长缓慢,相关茶叶公司的上市都十分困难。截至目前,A股还尚未有一家茶叶上市公司,港股只有台资企业天福茗茶一家。今年以来,中茶股份、八马茶叶两大茶企的IPO申请接连被中止。幸运的是,中途弃A转港的澜沧古茶最近通过港交所聆讯,上市指日可待。

节点财经通过翻看澜沧古茶招股书发现,这家诞生于云南澜沧县的公司来头不小,其不仅有普洱产的原料地优势,还有浓厚的创始人IP加持。

今年73岁的澜沧古茶女创始人杜春峄在茶行业沉浸了57年,其创办澜沧古茶的经历与传奇企业家褚时健创办云南玉溪烟厂十分相似。除此之外,杜春峄对澜沧古茶的品控管理又类似于老干妈的陶华碧。

不过从招股书报上看,澜沧古茶的财务数据变化并不乐观。2020-2022年,澜沧古茶的营收分别为4.05亿元、5.59亿元和4.6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23亿元、1.29亿元和0.70亿元。今年上半年,澜沧古茶的营收从2022年同期的2.28亿元微增至2.32亿元,净利润从2022年同期的0.30亿元降至0.24亿元。

简而言之,这家公司在2021年达到各项数值的峰值后迅速滑落。据节点财经分析,导致澜沧古茶业绩下滑的主要因素是其明星茶品线“1966普洱茶”的遇冷。

招股书显示,2020-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1966普洱茶”占澜沧古茶总的的比例分别为73.8%、74.1%、65.1%和66.9%。叠加其多数产品售价在1000元-5000元所带来的高毛利率,利润的贡献要更大。不过“1966普洱茶”的销量2022年的变为440吨,较2021年减少了111吨。今年上半年为248吨,比2022年上半年减少33吨。

好在澜沧古茶的其他两大平价产品线——“茶妈妈”及“岩冷”仍在增长。比如“茶妈妈”于2020-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产品线分别实现收入0.95亿元、1.27亿元、1.44亿元及0.70亿元,收入占比也从23.4%提升到30.2%。

节点财经认为:“高端化”是茶叶这个同质化严重的品类中不可多得的好棋,况且在原料地、创始人背景,公司历史加持下“1966”还具备打造高端化的资源。后续,澜沧古茶在杜春峄的带领下能否讲好高端化故事,将成为决定公司的价值的关键。

作者/五洲

节点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节点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0)
上一篇 2023年 11月 15日 21:29
下一篇 2023年 11月 15日 22:16

相关推荐

  • PICO被曝新品质量有瑕疵,回应称系谣传

    目前国内VR硬件技术较海外差距不大,但在核心芯片环节、软件算法和内容生态方面仍较海外存在一定差距。

    2022年 12月 20日
  • 当大家讨论社保时,这位快递大叔已领到5390元退休金

    从快递到外卖,从“直营标杆”到“行业鲶鱼”,京东再次以破壁者姿态入局,宣布为外卖骑手缴纳五险一金,不仅是对零工经济痛点的精准回应,更延续了“先护员工,再谋发展”的底层逻辑。

    2025年 2月 27日
  • 珍酒李渡,28岁家族二代进入决策层

    文 / 三生  来源 / 节点财经 茅台大家都知道,但提到“茅台平替”、“光瓶茅台”,又有多少人知道说的是哪家品牌?这家酒企就是珍酒李渡。随着当前白酒行业持续深度调整,库存高企、价格倒挂等各种挑战不断出现,上市后的珍酒李渡也遇到了增长的考验。 根据不久前发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去年珍酒李渡营收70.67亿元,同比微增0.5%,归母净利润却大幅下滑…

    2025年 5月 21日
  • 海底捞“变味”:服务缩水,利润至上

    文 | Tech星球 习睿 一年前,43岁的杨利娟正式坐上海底捞CEO的职位。 或许谁也不曾想,一个没有家庭背景,没有学历的农村姑娘,有一天会成为国内最大火锅连锁品牌的掌舵人。 草根的逆袭故事很符合海底捞一直想要宣扬的企业价值观“双手改变命运”。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就曾靠着这句话和诱人的激励制度,让海底捞上万名员工充满工作热情,让极度细致的服务成为海底捞的招牌。…

    上市公司 2023年 3月 27日
  • 招商银行中报“关键词”:压力、挑战

    文 / 七公 难捱的“寒冬”,一再冲击着行长们的心理防线。 “坚持过紧日子,勤俭办行。”在近日召开的2024年建行中期业绩会上,建设银行行长张毅表示。 “坚持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价值,努力从微利时代的‘干毛巾’里‘挤出水来’。”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也在该行的2024年中报交流会上强调。 随着上市银行全部“交卷”,诸多迹象表明,身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持续…

    2024年 9月 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