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这种感觉愈发明显,大家对于商品品质和性价比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股“反向消费”的浪潮开始成为规模。
“反向消费”和以前传统的消费模式比起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家对于消费的支出更加理性和谨慎,相比起之前的“野性消费”,“反向消费”让大家不再单纯地认为“贵就是好”,而是追求“花小钱办大事”。

在这种消费观念的影响之下,今年双11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消费风向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消费者感受最深的就是,低价是今年最显眼的关键词。今年双11每家平台都上线了各自的促销方法,基本上每家电商都打出了“全网最低价”的旗号。
淘天集团在天猫双十一的启动会上,三大行业发展中心和用户、平台、直播等横向部门在内,均把“全网最低价”定为了核心KPI。
京东一方面对双11的商品提供价保服务,承诺“买贵并赔”,另一方面提高百亿补贴的力度,双11参与百亿补贴的商品数量将达到618时的2倍。

一场争抢“低价”的心智争夺战,已经吹响了号角。唯品会双11推出“官方立减”,无需消费者再进行跨店凑单,直接在单件商品的价格上进行降价,让双11回归最简单粗暴的商品价格竞争。
“反向消费”既追求品质也追求性价比,这也就注定了,电商关于低价的竞争,并不是盲目且破坏正常市场的低价,而是建立在品质消费基础之上的“低价”。
京东和美的、小米、维达、中国黄金等品牌商家签订了“京东11.11真低价倡议”,承诺抵制低质低价,建立诚信经营的消费环境。并且京东零售CEO辛利军表示,京东推崇的低价,不是靠以次充好,而是在供应链里“挤水分”。

唯品会前段时间和中国中检达成了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商品质量检验认证、企业社会责任等多方面深化合作,并将携手打造一个数字化、标准化、可复制的消费品质量保障体系。电商自建鉴定体系,或者和鉴定机构合作,正在成为行业的大趋势。
在这场“反向消费”的浪潮之下,双11可能没有以前那么“耀眼”,折扣变得日常化和常态化。但是对于用户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双11不再像以前那么花里胡哨,而是向着“既好又省”的方向进化。
节点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节点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