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三大佬,都不想只靠玻尿酸了

文|巨潮 老鱼儿

编辑|杨旭然

医美这些年有多火?

在企查查中查询企业名称、企业简介和经营范围中带“医疗美容”关键词的正常经营的公司,结果有近百万。其中,3年以内的企业占到70%以上。

艾瑞研究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达到2179亿元,增长率达到12.4%,预计2025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将达到4108亿元(21年至25年CAGR为17.2%)。

更重要的是,国内医美行业发展至今,仍有不小的增量空间。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医美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医美渗透率接近4%,远低于韩国的21%以及美国的16.8%。

在如此广袤市场的催生之下,近些年以玻尿酸企业为代表的医美板块大红大紫。已经在A股上市的爱美客、华熙生物和昊海生科都是吃透了时代红利的大代表,可称之为“医美三大佬”。

不过玻尿酸可以抵抗衰老,本身并不能长生不老,医美行业的竞争总归要迈入下一程。头部企业也早就未雨绸缪,提前落子谋划。未来谁能最先跳出玻尿酸,也许就成了进一步获得成功的关键。

01 成于玻尿酸

玻尿酸,又名透明质酸,广泛存在人体内,有着润滑关节,以及更加重要的皮肤保湿功能。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体内透明质酸会逐渐消失,从而造成皮肤水分流失,就成了衰老的标志之一。

而使用玻尿酸类的产品,可明显减缓衰老进程,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

大S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没有玻尿酸,很多女明星会活不下去。”

多年来中国玻尿酸原料总销量占全球80%以上,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在原材料的红利下,国内企业纷纷顺游而下,产业链发育迅速,终端门店数量较多。

原料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双重庇护之下,企业曾经高速成长,业绩股价爆炸。

爱美客于2020年登陆A股。在医美赛道火爆的2021年,爱美客股价一骑绝尘,较发行价118.27元/股暴涨10倍,最高触及1331.02元/股,市值巅峰时期高达2880亿元;华熙生物也在2021年达到巅峰,股价超300元,市值超1500亿;昊海生科股价则最高冲到了280.8元/股,较发行价大涨214.69%。

2023年,“三大佬”的业绩情况有所分化,但仍保持着整体的增长:

华熙生物实现营业收入60.81亿元,同比下降4.37%,归母净利润5.87亿元,同比下降39.5%;

爱美客营收28.69亿元,同比增长47.99%;归母净利润为18.58亿元,同比增长47.08%;

昊海生科营收26.54亿元,同比增长24.59%;归母净利润4.16亿元,同比增长130.58%。

医美三大佬,都不想只靠玻尿酸了

 

三家公司营收加起来超过一百亿,表现则各有千秋。华熙生物营业收入规模最高,爱美客净利润最高,昊海生科营业收入最少,但利润增幅最强劲。

总体来说,细细剖析各家的营业构成,玻尿酸系列产品仍然处于当打之年,消费者的认知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背靠这棵大树,企业们仍然可以过得不错。

爱美客的主要产品分类为凝胶类注射产品、溶液类注射产品以及面部埋植线产品。其中,前两者是清一水的玻尿酸类产品,业务占比超过98%。

昊海生科整形美容和创面护理板块收入10.57亿元,同比增长41%。规模首次超过眼科类成为公司第一大业务板块。其中,玻尿酸贡献6.02亿元,同比增长96%。公司表示,“海薇”“姣兰”“海魅”三款玻尿酸产品组合已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玻尿酸女王”赵燕带领的华熙生物更是不必多说。从原料产品到医疗终端产品,再到功能性护肤品,几乎全是主打玻尿酸的卖点。

可见,玻尿酸不仅给医美企业带来了第一桶金,也成就了他们市场价值的基本盘。如今,依靠着玻尿酸的托底,三大佬又开始未雨绸缪,逐渐进行业务广度上的延展。

02 困于玻尿酸

延伸于玻尿酸的业务体系,正在逐渐生变。其中有主动的内生需求,也有被动的外部压力。内生需求在于玻尿酸的红利仍在,但已经日趋稀薄,外部的压力则来自于消费下滑,以及行业内竞争的加剧。‍‍‍‍‍‍‍‍‍

最典型的莫过于华熙生物,在其他两家仍然保持一定增速的同时,规模体量巨大的华熙开始逐渐失去成长性。2023年,华熙生物业绩压力没有改善,终于收获了第一个营收和利润增长的双负数。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因是功能性护肤品的萎缩。在2018年,华熙生物功能性护肤品收入还不超过3亿元。到2022年,该板块收入已经达46亿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超七成,成了华熙生物的“定海神针”。但是在2023年,这个“神针”不稳了。

华熙生物在业绩快报中表示,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出现阶段性下降,导致营业总收入较上年同期略有下降。而纵观业绩一直增长的原料及医疗终端产品,毛利率也出现了明显的下行。

医美三大佬,都不想只靠玻尿酸了

 

这样的情况在昊海生科身上也有所体现。近五年来,昊海生科整形美容与创面护理产品毛利率已经从90%以上跌至77%的水准。

医美三大佬,都不想只靠玻尿酸了

 

爱美客在营收和毛利上一直表现稳定。市场对它的期望值就是在主打产品“嗨体”之外,可以有新的营收利器,不过目前看尚未有其他重磅产品接棒。

外部压力则是玻尿酸竞争开始白热化,下游的痛苦迟早会传导到上游来。

医美业内有个大致的判断,叫“上游吃肉,下游喝汤,中游骨头都啃不到。” 上游是原料和产品的生产企业,中游是医美机构,下游是引流渠道和平台。其中,中游的医美机构受两头制约最大,受监管也最多。

2023年,央视“3·15”晚会上,美容针被滥用等医美行业的一些乱象被曝光。2024年315前夕,央视《焦点访谈》通过《医美直播,带货还是“带祸”》,又对医美直播的乱象有所曝光。

随着监管的收紧,医美机构受到的成本压力,也逐渐传递到上游企业来。

根据华熙生物的年报显示,2019年企业玻尿酸原料营业收入为76084.59万元,销售量为199.92吨,折合价格为380.58元/吨。这个价格到2022年已经成为349.73元/吨,降幅8%以上。

根据爱美客年报显示,2023年企业溶液类注射产品营业收入16.7亿,销售514.13万支。折合价格为324.93元,比2020年降低10%。

玻尿酸原材料的平均价格一直在降,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已由2017年的210元/克,逐渐降至2021年的124元/克,降幅超过四成;而玻尿酸终端产品的价格从2018年的每瓶约1557元降至2021年每瓶1111。

这种对未来的降价预期,不断蚕食着相关企业的价值上限。这些都是对企业利润空间的持续性压缩,如果说过去行业快速增长的时候企业还可以以量换价,那么当量的增长也开始放缓乃至停滞时,企业和投资者就会开始面对更大的压力。

截至4月3日收盘,爱美客、华熙生物、昊海生科市值分别为692.48亿、270.32亿和165.67亿,这和2021年市值的峰值1774.15亿元、1473.60亿元和480.41亿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内外压力共同作用,三家企业纷纷出招,希望能冲出舒适圈,撕掉玻尿酸带给自己的束缚,找到更多增量空间。

03 冲出玻尿酸 

现在来看,玻尿酸之后主流的医美进阶方向主要有三个,但都竞争不小。

第一是胶原蛋白。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中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2年的185亿元增至2027年的108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2.4%。

早在2022年,华熙生物便以2.33亿元收购深耕胶原蛋白市场多年的益而康生物51%股权。公司目前有七八种在研胶原蛋白;2023年10月,爱美客在互动平台表示,收购了主要从事动物胶原蛋白产品的提取和应用的沛奇隆公司 100%股权;昊海生科也拥有医用胶原蛋白的技术。

不过,面对整个市场,三者的脚步并未领先。

2022年11月4日,巨子生物正式登陆香港交易所,成为中国重组胶原蛋白领域首个上市的企业;2023年7月20日,锦波生物登陆北交所,以北交所历史最高价49元/股正式敲钟上市,成为A股“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

医美三大佬,都不想只靠玻尿酸了

 

相比那些已经布局的众多企业,三大佬目前尚无商业化的胶原蛋白产品推出。

第二是肉毒素。

据中信证券数据显示,预计2026年中国医美类肉毒素市场规模将达到138亿,且2026—2030年继续以21%年复合增速高速增长。

华熙生物2015年,针对市场上爆火的“肉毒素”,与韩国公司Medytox签署了合资协议;2023年年报显示,爱美客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已经完成三期临床试验,目前正在整理注册申报阶段;2023年上半年,昊海生科在财报中表示,公司医美业务已储备创新乳液涂抹型肉毒毒素产品。

但早在2022年8月华熙生物就宣布停止了与Medytox的合作关系,如今其肉毒素布局已经遭遇更大的压力。昊海生科的尿毒素产品也仅限于储备阶段。进度最快的爱美客,预计2024年有望上市国内第五款肉毒素产品。

不过这需要面对复星系的竞争。2023年4月,复星医药旗下复锐医疗科技的A型肉毒杆菌毒素RT002用于中度至重度皱眉纹的药品注册申请获得NMPA审评受理。

第三,减肥药。

2023年爱美客年报中,赫然出现了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字眼。显示着这个医美巨头对这款大火的减肥药的觊觎。

不过,目前司美格鲁肽的研发主动权都在医药企业手中,医美企业不大可能后发制人。对于医美行业来说,其生态位更多体现出一种能够直接面对消费者,掌握终端的话语权,进而有机会能从下游向上游挺进。也许这也是医美企业对减肥药这个产业细分最直接的作用。

整体上看,医美企业特别是三家上市公司,必须在玻尿酸之外找到新的在增长极——虽然至今玻尿酸仍然是一个少有的能够持续增长的行业。但经营企业从来不是只关注到眼前的利益就足够了,而是需要不断为自己的未来增加筹码。

这个筹码如果自己不增加,那别人就会去增加,最终受损失的只能是自己。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节点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节点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0)
上一篇 2024年 4月 14日 14:16
下一篇 2024年 4月 14日 14:16

相关推荐

  • 扭亏为盈,震坤行上市首告捷

    3月19日,MRO采购平台震坤行发布上市后的首份财报。财报显示,过去一年,震坤行全年GMV达到110.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2%;全年总净收入达到87.21亿元,同比增长4.9%。毛利率则从2022年的15.8%上升至2023年的16.7%。此外,第四季度,震坤行首度实现扭亏为盈,经调整后净利润达到2754万元。 作为中国第一家赴美上市的MRO企业,…

    2024年 3月 21日
  • 龙湖2024年服务业务收入131.9亿元, 同比增长10.4%

    2025年3月28日,龙湖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龙湖集团」或「集团」,港交所股份代号:0960.HK)公布其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全年业绩。 2024年,以物业管理、智慧营造为主的服务业务板块不含税收入为131.9亿元,同比增长10.4%。毛利率为31.4%,较上年增长0.4%。 龙湖智创生活的物业管理业务稳步增长,期内总收入达114.2亿元,物管在管面…

    2025年 3月 28日
  • TikTok可以喘口气了

    文|伯虎财经 梦得 电商业务在印尼关停两个月后,TikTok最终选择投资本地企业解决合规问题。 12月11日上午,TikTok发布公告,宣布与印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GoTo 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根据协议,TikTok印尼电商业务将合并到GoTo集团旗下电商平台Tokopedia的实体“PT Tokopedia”。TikTok 获得新实体75.01%的股权,成为控…

    上市公司 2023年 12月 19日
  • ChatGPT救不了必应

    整合了ChatGPT,微软的搜索引擎必应没能一飞冲天。一年过去,它依旧望着谷歌的背影,在原地踏着小碎步。 根据数据分析公司StatCounter的数据,必应在2023年结束时全球市场份额3.4%,而这个数字在2月为2.8%。也就是说,整合ChatGPT近一年,必应的市场份额上升不到1%。 2022年11月底,OpenAI悄然上线一款聊天机器人ChatGPT,…

    2024年 1月 29日
  • 中国神华,“煤炭风云”二十年

    文 | 巨潮 谢泽锋 编辑 | 杨旭然 2024开年以来,A股的惨淡局面已经超过了很多人的预期。 上证指数连续跌破多个整数关口,各式各样的爆仓传闻屡屡传出。而在此时,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煤的炭板块,却再次走出了独立行情,“老大哥”中国神华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跌属性,甚至逆势创出16年以来的新高。 凭借着持续的超高分红,惊人的股息率,以神华为代表的煤炭股终于在资本市场…

    2024年 1月 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