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津铺子:量贩和爆款之后,该向什么要增长?

盐津铺子:量贩和爆款之后,该向什么要增长?

文 / 三生 

2024年即将过去,如果给这年选一个关键词,“内卷”应该是候选项之一。竞争日趋激烈的休闲零食赛道也是如此,而最能体现“内卷”的特征之一,就是价格战。

在低价的背后,则是量贩零食店的崛起。面对渠道的变化和新模式的出现,休闲零食品牌要保持持续增长,必须要及时调整战略方向,否则被“卷”出市场就成为必然。

这种情况下,传统休闲零食品牌中的盐津铺子转型看起来颇为成功,近两年的业绩表现不错,股价也逼近历史高位。

盐津铺子:量贩和爆款之后,该向什么要增长?

2024年的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盐津铺子营收38.61亿,同比增长28.49%;归母净利润4.93亿,同比增长24.55%。在《节点财经》看来,这样的增长数据还不错,但对比过去2年,其增长已呈现出明显的放缓的势头。去年同期其营收和净利润的增幅分别为52.54%和81.08%,远高于2024年。

其实,财务数据的此消彼长,只是公司经营状况的表面显现,背后反映的问题才值得深挖。这里我们可以从盐津铺子的近年来的成功开始说起。

01 押注量贩模式,增长红利不在?

如果用一句话简单总结盐津铺子此前的成功,就是在积极切入量贩零食渠道的同时,打造出了爆款产品。在整个快消品行业,渠道和产品都是企业成功的核心要素。而在休闲零食赛道中,渠道的重要性甚至要高于产品。

这一波增长之前的2021年,盐津铺子一度陷入到了增长困境,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其所依赖的商超渠道开始不给力了。

盐津铺子:量贩和爆款之后,该向什么要增长?

也是在这一年,“高质价比”之风悄然而至,消费者开始明显倒向追求高性价比的潮流。传统商超渠道越来越让消费者望而却步。同时期,走低价策略,高度契合消费者诉求的量贩零食产业开始大行其道。

相关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2年,中国量贩式零食店行业市场规模从18.14亿元增长至414.7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86.99%。

这种情况下,适应新的渠道变化成为休闲零食品牌们的头等大事。本着“打不过就加入”的精神,盐津铺子的转向非常坚决,直接将产品上架量贩零食店,抢到了量贩零食渠道的这波红利。

但是,盐津铺子必须要面对的是,量贩零食渠道红利正在消退。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零食集合店市场规模为1040亿元,同比增速为28.4%,增速下降46.6%。而且,预计接下来几年,中国零食集合店市场规模同比增速将持续走低,2027年可能降至11.2%。

前面已经提到,盐津铺子在2021年的增长困境就在于传统渠道增长受阻,如果量贩零食渠道同样陷入增长瓶颈,其业绩前景难免受到影响,2024年三季度的财报已经露出端倪。

而且,盐津铺子押注量贩零食渠道成功后,竞争对手也纷纷加码相关渠道,“内卷”随之而来。说白了,零食渠道的壁垒很低,红利注定难以长久。想要和对手真正拉开差距,仍然要在产品上下功夫。

02 爆款,靠运气,更要靠实力?

在产品这方面,盐津铺子过去两年也走得很顺,先后推出了两个爆款:蛋类零食“蛋皇”和休闲魔芋零食“大魔王”。

爆款的贡献可以有多少呢?2022年,盐津铺子休闲魔芋制品营收2.57亿元,同比增长120.32%。2023年,盐津铺子蛋类零食营收3.19亿元,同比增长594.52%。

从数据上不难发现,为什么大家都希望打出爆款。为了打造出更多的爆款,2023年盐津铺子提出了“1+7”多品类多品牌战略,即发力1个母品牌+辣卤零食、深海零食、健康蛋制品等7个品类子品牌。

盐津铺子:量贩和爆款之后,该向什么要增长?

“全面撒网,重点培养”,盐津铺子同时向多个不同赛道发力,就是为了提高爆款的成功率。但是,目前除了此前的休闲魔芋制品、蛋类零食外,其尚未探索出更能带动增长的新爆款产品。

在《节点财经》看来这也不难理解,很多时候,爆款产品的出现“可遇不可求”。盐津铺子能够连续推出两个爆款已属不易,休闲零食赛道玩家众多,坚果、薯类零食等赛道上三只松鼠、洽洽食品、乐事、良品铺子等都是实力对手,想在对手的地盘搞出动静并不容易。

不仅如此,盐津铺子还要提防被对手“偷家”,因为越来越多的零食品牌也瞄准了休闲魔芋、蛋类等零食细分赛道。

比如“辣条第一股”卫龙,同样为了增长,正全力加码魔芋类产品。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卫龙包括魔芋类产品的蔬菜制品营收14.61亿元,相较三年前上涨50.15%,营收占比达56.59%。

相比之下,盐津铺子爆款的增长已经露出疲态。比如今年上半年,盐津铺子休闲魔芋制品营收3.1亿元,同比仅增长38.90%,已难保持往年三位数增速。

其实,《节点财经》认为,能够打造出爆款,说明盐津铺子确实具备相当敏锐的市场嗅觉,但是在拥有先发优势后,其并未在产品和品牌上构筑起足够深的护城河,不能为未来的增长建立起更强的增长优势。

所以,在渠道优势和爆款优势均遭遇挑战的当下,盐津铺子的增长还能持续吗?

03 快速增长难持续,品牌特色在流失?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对整个休闲零食赛道的整体增长态势做个判断。

根据艾媒咨询调查测算显示,近十年来,我国休闲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已经从4100亿元一路增长,超过了1.1万亿元,预计到2027年,国内休闲食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24万亿元。

盐津铺子:量贩和爆款之后,该向什么要增长?

从这份数据可以看出,一方面来说,休闲零食赛道的规模将持续增大,万亿市场的盘子足够大,这对行业品牌来说是件好事。但是,另一方面,随着规模超过万亿,市场规模正逐渐靠近天花板,正在从快速增量市场,转向微增市场。

这样的大背景下,盐津铺子最近两年能够保持高速增长,已经是难能可贵。但同时也意味着,未来在产品、渠道上可能将有更多的挑战。

产品上,休闲零食赛道的问题在于,行业门槛和集中度都比较低,爆款很容易被模仿。盐津铺子就已经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而且不仅是产品之间,品牌和品牌之间的同质化问题也比较严重。

想要建立起自身品牌的护城河,必须在产品品质上解决同质化的问题。但是,这也是盐津铺子的“烦恼”所在。且不说各种关于产品变质、有异物等食品安全方面的投诉,盐津铺子在追求业绩增长和产品多元化的过程中,自身长期立足的品牌特色也在流失。

对盐津铺子来说,在短期的快速增长与保持品牌特色之间,或许很难做到“鱼和熊掌”兼得。

渠道上,当前零食量贩模式的竞争也已经进入白热化,过去的高速增长很难保持。未来,全渠道发展仍然是重点,品牌必须要做到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才能保证不会掉队。

其实,对消费者来说,价格仍然是消费者选择渠道的核心驱动因素。卖的便宜就会有人气,而为了“极致性价比”,盐津铺子旗下七大品类的售价在不断走低。而则带来直接后果,就是拉低了盐津铺子的毛利率水平。2020年至2023年,其毛利率从43.83%一路下滑至33.54%,2024年前三季度更是进一步降至31.84%,为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

休闲零食是个足够大的市场,但在护城河不深、同质化太高的情况下,低价只能带来短期增长,成功没有捷径。盐津铺子似乎应该停下来想一想,未来的增长之路该怎么走,如何建立真正的品牌壁垒与竞争优势。

*题图由AI生成

节点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节点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0)
上一篇 2024年 12月 30日 07:50
下一篇 2024年 12月 30日 22:47

相关推荐

  • 周云杰的战略决策“十三问”

    从“管理十三条”到“决策十三问”,背后是对企业发展的深度思考,也体现了传承创新的企业家精神。

    2025年 6月 6日
  • 顺丰负债千亿为何却掏450亿买理财?

    送快递不如买理财? 作者 | 赵普 编辑丨高远山 来源 | 野马财经 自从2016年底完成资产重组,实现借壳鼎泰新材上市以来,顺丰控股(002352.SZ)自2017年至今每年都会动用上百亿的资金购买理财产品。 在“搞钱”这件事上,顺丰控股的上市融资和购买理财几乎是同步进行的。顺丰控股董事长王卫此前反对上市融资,他认为虽然顺丰也缺钱,但不能为了钱而上市。 但…

    2024年 3月 31日
  • 劲牌的“草本白酒”是什么,用户能看明白?

    最近,白酒圈最热的话题应该就是茅台降价。眼看着“老大”也要坚持不住,整个行业似乎也陷入了某种焦虑。 其实,节点财经认为这种焦虑也大可不必。任何行业都有周期往复,经过几年的调整,茅台价格松动的表象之下,可能也预示着整个调整期正在进入尾声,新的方向和新的机会开始显露。 对于以保健酒闻名的劲牌来说,其寄予最大希望的机会,可能就在“草本白酒”这个比较新的细分赛道上。…

    2024年 6月 19日
  • 离开中国,三星做不到

    文 / 道哥 自从华为被针对后,在谁是全球智能手机第一的竞争中,就只剩下三星和苹果这对老冤家。今年1月,三星正式发布了其Galaxy S 系列手机的Galaxy S24 系列手机,主打AI,发布会选的体育馆,距离苹果总部只有15分钟车程,可以说是“贴脸输出”。 但是,相比在中国国内仍有相当热度的苹果,三星似乎早已销声匿迹,成为手机销量排行榜中的“Other”…

    2024年 3月 26日
  • 3年亏了8亿,雍禾自己也“脱发”

    文 / 零度 来源 / 节点财经 过去几年,伴随消费升级的带动,医美大赛道里跑出了植发这个垂直品类。俊男靓女们对发量的关注,让地铁里充斥了大量植发机构的广告。一众竞争者中,雍禾医疗(以下简称雍禾)借风而起。 风光无限的2021年,雍禾拿到了历史最佳业绩,营业收入直奔21.69亿元,但好景不长,此后的连续两年时间中,雍禾都没有突破这一历史峰值。 而更令人关注的…

    2025年 4月 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