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品铺子扣非净利增速不足2%,利润规模仍低于2020年

“高端零食第一股”结束“增收不增利”现象。

良品铺子扣非净利增速不足2%,利润规模仍低于2020年

文/盈盈

“高端零食第一股”结束“增收不增利”现象。

3月24日,良品铺子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公司营业收入为94.4亿元,同比增长1.2%;归母净利润为3.35亿元,同比增长19.16%。

这份财报中还透露出两点信息:一个是良品铺子的净利润规模仍没有恢复到三年前的净利润水平。2020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3.436亿元,为上市以来最高纪录。去年三季度,东方证券研报中曾指出,良品铺子面临线上流量分化、疫情反复影响线下客流及开展业务、需求疲软、原料成本上涨等压力。短期内,该公司或难以突破净利润新高。

另一个是公司的扣非净利润只有2.089亿元,扣非净利增速为1.46%,说明有其它因素改善了利润数据。

近年,良品铺子均衡发展线上、线下业务,去年这两个渠道占收入比重为50.42%、49.58%。随着线下消费场景恢复加上门店客流量复苏,良品铺子正加码线下市场。今年,公司计划新开1000家门店,高于去年的661家门店净增数量。

休闲零食行业是否有发展潜力?这是一个具有万亿规模的领域,但由于门槛低,参与者众多,行业集中度非常分散。

2022年年初,欧睿数据披露显示,休闲食品行业全渠道市场份额前五名分别是旺旺、百事、三只松鼠、洽洽食品及良品铺子,占比分别为6.2%、5.5%、3.8%、3.8%及3.7%。

良品铺子面临的压力也不小。一边是实施多元化的旺旺在品牌、渠道等方面有较强竞争力,一边是瓜子龙头洽洽食品推出了每日坚果,此外还有三只松鼠、百草味等知名品牌动作不断,良品铺子的管理层需要思考如何突围。

值得一说,价值投资派代表高瓴资本多次减持良品铺子。去年11月份,高瓴系拟清仓剩余股份,而此前三轮减持已套现逾9亿元。高瓴系不仅把成本收回,还赚了一笔。与高瓴资本选择离场不同,有今日资本徐新股东背景的达永有限公司仍持有良品铺子的股份。

两大资本谁的决策是对的?如果良品铺子经营向好、股价重新上升,意味着高瓴卖亏了。如果良品铺子打不开成长性,今日资本可能白等一场。

截至3月24日收盘,良品铺子股价为36.33元,市值为145.7亿元。

相关推荐: 抖音卖起电影票,摸着「猫淘」难过河

来源 | 雪豹财经社(ID:xuebaocaijingshe)  作者 | 李欣彤   直播1小时卖33万张电影票是什么概念?至少对当红“顶流”王一博来说,这不算一个值得骄傲的成绩。 不到1000万元的销售额,在《无名》目前8亿多的票房…

 

节点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节点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0)
上一篇 2023年 3月 24日 12:19
下一篇 2023年 3月 24日 16:19

相关推荐

  • 良品铺子联动小红书遛遛生活3.0

    手摇一把“夺笋呐”的大号蒲扇,背着大熊猫公仔,带萌兰笋成都开遛啦! 7月19日-7月21日,从惊现大型萌兰摇摇乐的成都龙湖滨江天街,到东郊记忆·东山音乐广场大草坪上的“遛吧集市”,一大波萌兰笋友,当起了成都街头的“显眼包”。 为期三天的活动,正式拉开了“自然健康新零食的良品铺子联合「遛遛生活3.0」的小红书”线上线下联动种草的帷幕。作为由良品铺子首次联动小红…

    2024年 7月 22日
  • 海底捞歇口气

    生存在这个没有永远赢家的中餐行业里,海底捞可以在疫情结束后长出一口气

    2023年 3月 5日
  • 预制菜,占领年轻人的年夜饭

    文|价值星球Planet 唐飞 编辑|刘景丰 过去,预制菜被喊打喊杀,没想到今年竟成为年轻人热选的年夜饭。 除夕夜尚未进入倒计时,关于年夜饭的话题就已经登上了热搜。 和往年一样,各地知名餐馆的年夜饭预定十分火爆,甚至出现“一桌难求”的现象。 与此同时,可以自己在家操作的预制菜,也成为不少消费者的选项之一。在微博上“年夜饭预制菜消费,7成是年轻人”的话题已经获…

    2024年 2月 2日
  • 脆皮年轻人,爱上泡温泉

    文|价值星球Planet 程佳 编辑|唐飞 “想着过年去度假酒店泡个温泉,结果几家酒店都没房间了。” 家住苏州的青塘看着平台上显示“已满房”状态的度假酒店,懊恼自己为何不赶早预定的同时,也抓紧预定了下周末的房间,“跨年泡不上温泉,那就等下周。反正天气往后还会冷,周末泡个温泉也挺好。” 和青塘一样,在寒冷的冬日里选择“泡温泉”,已经成了年轻人的新宠。选择一个风…

    2024年 1月 5日
  • 红牛50年「协议书」多次被法院认可,为何天丝红牛仍编造谎言?

    长期商业契约意义不仅在于保护当事人合作利益,更保护的是信任关系。如果企业可以通过“前期默许+后期突袭”模式以及违约代价收割经营成果,损害的不仅是当事人利益,更是产业链营商环境,也会为中外企业长期合作产生负面影响。

    2025年 3月 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