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狂」,资本市场「飙」

抓住ChatGPT的「钱景」!

图片

文 / 七公

出品 / 节点资本组

新年刚刚肇始,ChatGPT这只“蝴蝶”就在全球掀起飓风。

这股风吹到吃瓜群众身上,大家一边抢着给ChatGPT布置“作业”,并忍不住发出惊艳的赞叹;一边焦虑打工人的饭碗会被ChatGPT抢走,唬人的新闻和言辞广泛出圈:

“用ChatGPT参加谷歌的编程面试,结果拿下L3级别的工程师。职位对应年薪18万美金。”

“现在学编程,就相当于在打字机诞生后成为抄写员。“

“美国某机构则是裁掉12%的员工,要让ChatGPT上岗写作。”

这股风吹到商业界,则是巨头们不论国别的集体躁动,谷歌、Meta、百度、腾讯、阿里、字节等大厂,纷纷为ChatGPT以及AI领域的进展“感到激动”,急不可耐地赶着上线对应产品。

图片

围猎ChatGPT,科技巨头“肝”了!

就像元宇宙、web3、VR,每一个“风口”袭来,最重要的是先上车,而不是等车停稳了,才上车。

微软引燃的ChatGPT火种,正在商业界形成燎原之势。

谷歌第一个烧!火力全开数月后,于2月7日,谷歌通过Twitter发布了一个在线短视频广告,推广其旗下AI聊天机器人Bard。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谷歌的Flag立得太早。这款仓促“肝”出来的产品即青涩又憨傻。

图片

图源:Twitter官网

谷歌演示的GIF显示,在用户提问的“詹姆斯·韦伯(JWST)太空望远镜有哪些新发现,我可以告诉我 9 岁孩子哪些内容?”,Bard给出的回答中有一项是该望远镜拍摄了太阳系外行星的第一张照片。

然而,正如天文学家指出的一样:第一张太阳系外行星照片是由欧洲南方天文台的Very Large Telescope (VLT) 在2004年拍摄的,并不是JWST。

这处事实错误让谷歌糗大了,造成的后果也非常严重,不仅引发外界质疑他们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能力,Alphabet(谷歌母公司)的股价更是暴跌7.7%,真金白银地在资本市场损失了7000亿元人民币。

追逐微软、谷歌的步伐,国内同行紧跟形势不掉队。

百度先下一城,计划在今年3月份推出对标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代号“文心一言”,最初版本将嵌入其搜索服务中。

据节点财经了解,百度近些年全面向AI转型,涉及到类似ChatGPT的技术,公司有现成储备。文心一言处在模型层,属于百度的全栈布局,包括底层芯片、深度学习框架、大模型以及最上层应用中的其中一层。这是百度敢为人先的底气。

图片

图源:百度官微

阿里和腾讯透露,正在相关领域做专项推进,从曝光截图来看,阿里可能会将AI大模型技术与钉钉生产力工具深度结合;京东表示,将利用过往积累的丰富场景和高质量数据,结合ChatGPT的方法和技术点,推动人工智能的产业落地。

2月13日,原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公布新的创业Plan,将出资5000万美元设立北京光年之外科技有限公司,剑指AI,打造中国版OpenAI。

当然,齐聚这条赛道上的远不止互联网企业,比如华为、科大讯飞、360、昆仑万维、美图、寺库、蓝色光标等至少数十家公司,均以这种或那样的方式,亦真亦假地“肝”起了自家的“ChatGPT”项目。

尽管表象热火朝天,但遵循技术的科学原理,沉重的现实引力是一道桎梏。

“ChatGPT”看似简单好玩,背后的困难和付出却非比寻常,除了技术壁垒,还有资金壁垒,尤其是高昂的训练成本。

有行业人士算了一笔账:想要训练与ChatGPT相匹敌的大模型,每年在显卡、CPU等设备方面投入的成本高达10亿美元。

某算法从业者告诉节点财经:“GPT-3的一次训练成本估计在460-1200万美元之间,再加上高质量标注数据,投入巨大,也就只有大公司能玩得起。”

更何况,中文的多义性与假借现象,又天然提高了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的门槛。

这场席卷全球的“ChatGPT”的争夺战,谁能“肝”到最后?恐怕短时间内难见分晓。

图片

ChatGPT的是与非,哪些人要被“抢饭碗”?

那厢是科技巨头疯狂围猎“ChatGPT”,这厢则是吃瓜群众的悲喜交加。

按照OpenAI官网的介绍:“ChatGPT是一款自然语言处理模型,通过使用预训练的语言模型,它可以生成人类可读的文本和回答问题,被广泛用于各种应用场景,如问答系统、文本生成和对话系统等。”

图片

图源:OpenAI

这意味着,996的“打工人”从此又多了一款摸鱼神器,像写代码、做文案、搜菜谱、解数学题、编小说等事儿,以后都可以委托给ChatGPT了。

而在社交平台,网友们对ChatGPT使用体验的讨论蔚然成风,浓缩成一句话便是:强大到令人震撼。

相比传统的搜索引擎,ChatGPT具备了一定的“人格”和“心智”,它能够按照人类日常说话的习惯,对用户提供的的问题进行比较精准的提炼、剖判,然后给出相对“自洽”和“满意”的答案,而不是只围绕“关键词”做生硬阐述。

比如下面这段文字,是笔者和ChatGPT的对话。很明显,无论是交互过程中对语义的直觉领悟能力,还是回答中的信息检索能力、整合能力,亦或整体逻辑的缜密性和清晰度,文字优美等,都颠覆了我们过往对机器人的印象。

图片

当然,这家伙也有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时候,像把《倚天屠龙记》和《笑傲江湖》混淆,把令狐冲和倚天剑、屠龙刀张冠李戴,弄不明白电视剧《三体》汪淼的演员。这有赖于ChatGPT知识库及时更新、语言模型持续进化、提问者的水平等。

图片

总而言之,作为科技狠活的新物种,ChatGPT足够厉害。由此,“我们会不会被AI替代?”的顾虑再次甚嚣尘上。

《AI·未来》一书中,李开复曾预测过,截至2033年,有40%的工作岗位上的人类员工都将被AI和自动化技术所取代。

按照目前的情形,蓝领阶层和白领阶层将首当其冲,因为越是从事模式化、重复性工作的人,越容易被AI取代。

囿于ChatGPT的威力,在洗碗工、快递员、生产质检员、快餐店员、图书管理员等工种之外,这次被AI抢饭碗的人又多了几类:记者、翻译员、金融分析师、套路式的文书写作员、市场研究员、股票交易员,都是可能被“架在火上烤”的职业。

潘多拉的魔盒已经打开,我们应该怎么做?做什么?才能不被AI裁员和失业?

换句话说,ChatGPT时代,哪些工作是安全的?不妨逆势思考,从它无法完全掌握的能力中找到突破口,比如锚定创造力、同理心、灵活性、思想性,不断优化技能,激发潜能,争取二次复兴。

毕竟,初入“职场”的ChatGPT尚在进化中,还算不上一个100%稳妥可靠的虚拟伙伴。

举个例子,如果是艺术、写作和设计领域的从业者,通常机器缺乏独特视角、深刻见解、灵感和人情味,恰恰就是我们要加强的地方,即大幅度拔高创造性工作的产出宽度(够多)和深度(够好)的,用超越性的闪光点筑牢“护城河”。

 

图片

浪大鱼贵,崛取“ChatGPT”的“钱景”?

当科技巨头组团涌向一门新技术,究竟是概念炒作,还是切实的科技趋势,都有待长线观察。

其实,就ChatGPT,不同于以往的大部分题材炒作,他们最终技术没突破、产品没应用或发展空间很有限,ChatGPT的技术初步成形,产品雏形已经出来,应用层面正在尝试,理论上的商业变现之路或能容易些。

东吴证券指出,ChatGPT增强了AIGC在编程语言、自然语言等方面的表现,释放更多潜在AIGC市场空间;Gartner预测,到2025年AIGC产生的数据将占所有数据的10%,而该比例在2021年不足1%。

偏乐观的信号传递到二级市场,叠加“风浪越大鱼越贵”的信条,先知先觉的行动,造成的结果便是“ChatGPT”东风起劲,反映强烈。

东方财富1月30日新增的“ChatGPT”概念板块,11个交易内9次收红。2月15日,该板块再度高开高走,大涨超5个点。

图片

 

亢奋情绪刺激下,真假虚实似乎都被抛到脑后。“ChatGPT”得道,鸡犬升天。

具体来看,目前被资本热捧的“ChatGPT”公司,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类是百度、阿里、腾讯等瞄准ChatGPT应用场景的互联网企业。他们依赖搜索引擎和算法推荐,距离ChatGPT最近,是最害怕被掀翻的一类公司;同时,他们又是综合实力最强的一类公司,掌控着数据、资金、用户、技术等资源的富矿和市场地位优势。

另一类则是侧重ChatGPT底层软件或硬件,匹配主业的纵深型公司。比如从事生成式大模型研发的云从科技、从事训练数据定制服务的海天瑞声、专注人工智能核心芯片研发、设计的寒武纪、地平线等,均为AI产业链成员。

还有一类是蹭热点,躺赢型的。比如奢侈品电商平台寺库、互联网保险平台水滴等公司。

2月6日,寺库宣布将探索AIGC和ChatGPT技术应用于奢侈品相关业务。当天,寺库每股股价上涨124.4%。实际这家企业已经徘徊在生死边缘,很多供应商欠款和消费者退款都没即时结算,多次被市场监管总局列入失信名单。

勉强攀关系的还有汉王科技,看似与ChatGPT依赖的NLP(自然语言处理)有关联,但公司一直没有做出明确的公开澄清。在其营收构成中,2022年半年报显示,第一大业务为笔智能交互产品(数位板、电容笔、无纸化签批),占到总营收的61.51%,AI业务占比很少。

所以说,究竟哪些是能打的“ChatGPT”股,哪些是伪装的“ChatGPT”股?哪些是真搞事的“ChatGPT”股,哪些又是赚快钱的“ChatGPT”股?投资者需要从财务基本面、产品力、转化力等指标,谨慎明辨。

而在节点财经看来,无论ChatGPT的发展前景有多么美好,可技术从开发到落地,再到大规模商业化变现,都有它的必然轨迹和客观条件。

2月9日,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接受媒体采访时,除了一如既往挖苦谷歌之外,对于ChatGPT的未来,Sam Altman也表达了自己的疑虑:

“这里(ChatGPT)有很大的价值,我们甚至都想不到要如何用它来赚钱,现在也很难判断谷歌将如何适应这项新技术。”

Sam Altman的言下之意,ChatGPT的未来潜力无限,但也充满未知。

同样,这句话也适用于那些“ChatGPT”概念股,以及每一个试图在“ChatGPT”风暴里攫取“钱景”的人。

节点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节点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8)
上一篇 2023年 2月 16日 19:24
下一篇 2023年 2月 16日 20:12

相关推荐

  • 育儿顾问大模型KidsGPT,能成为孩子王的新故事吗?

    根植于基本面和价值,市场是否真的认可孩子王大模型+并购的新故事,仍然存在很多未知数。

    2023年 7月 4日
  • AI+软件,为什么可以看多用友?

    不难看出,无论是整体的β红利,还是个体的α收益,用友都足够丰厚。

    2023年 7月 12日
  • “平衡大师”炼成了

    一手燃油,一手新能源。 撰文|赵晋杰 编辑 | 王靖 过去的2023年,全球汽车市场给人的分裂感进一步加剧:一边是顺着新能源转型东风崛起的造车新势力,大多仍在亏损泥潭里越陷越深;一边是固守燃油车的传统车企,继续大赚特赚,如屡次炮轰纯电动概念车的丰田,不仅蝉联销量冠军,而且成为全球最赚钱车企。 面对上述分裂感,在比亚迪和造车新势力之外,吉利跑通了第三条发展路径…

    2024年 3月 27日
  • 地平线机器人-W(9660.HK)入选恒生科技指数最佳表现成分股

    6月2日,恒生指数有限公司发布《恒生指数-每月回顾(5月)》,地平线机器人-W(9660.HK)被列为恒生科技指数“最佳表现”成分股。 此次评选基于成分股在期间内的综合市场表现评估得出,进一步印证了资本市场对地平线作为港股辅助驾驶核心标的成长性的高度关注。此前,地平线已于2025年3月10日正式被纳入恒生综合指数及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并于5月26日正式成为港…

    2025年 6月 3日
  • 地平线SuperDrive首发三大黑科技,决胜智能化竞争下半场

    1月13日,“Beyond the Horizon 地平线智驾科技畅想日”在上海举办,回顾地平线以软硬结合技术实力取得的量产创新成果,展望2025高阶智驾爆发之年。同时,“SuperDrive智驾百人团体验活动”在上海静安区繁华路段开展,首发三大智驾黑科技,打造拟人高效、“10分上手”的智驾体验新标杆。 决胜智驾竞争赛点,以实力“向上捅破天” 在畅想日上,地…

    2025年 1月 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