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姚澜
来源 / 节点财经
在中国,洋快餐的命运从来不止于吃。城市的节奏、资本的博弈、一代人的口味,都能在汉堡、薯条间留下时代的印记。
继麦当劳、肯德基之后,汉堡王也站到了这个十字路口。市场消息称,其母公司RBI回购中国区控股权后,正火速寻找新的本土战略合作伙伴,红杉中国、源峰基金等顶级机构已在接洽名单上。汉堡王中国,多半要“易主”了。
“外国巨头撤离”的标题固然吸引眼球,但汉堡王此举更像是一次“刮骨疗毒”式的主动求变。汉堡王终于意识到,在这个全球最复杂的餐饮市场,纯正的火烤味,远不如“反应速度”香。
01 慢半拍的“老三”
汉堡王的中国故事,开局相当“高大上”。2005年,汉堡王首店开进上海静安寺附近的小洋楼,主打“火烤纯牛肉”,试图在“更高级的快餐”赛道上讲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

然而,故事开头惊艳,过程却无比沉闷。随后的七年里,汉堡王在中国只开出52家门店,彻底错过了中国快餐市场完成“心智教育”的黄金时代。
当年轻人开始用“疯狂星期四文学”和“麦门永存”作为社交暗号时,汉堡王在社交媒体上几乎隐身。《节点财经》查阅发现,麦当劳和肯德基分别在小红书上拥有79.1万和58.7万粉丝,而汉堡王的粉丝数仅有2.6万,勉强达到赛百味4.9万粉丝数的一半。
没人骂它,也没人夸它。对于一个消费品牌而言,或许是最大的悲哀。
2012年,汉堡王将中国业务交给土耳其特许经营商TFI集团,开启加盟狂奔。但快速扩张带来了质量失控和选址受限等问题。截至目前,其门店数已从2023年底的1500多家,萎缩至约1300家,近两年一直在负增长。
与此同时,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涌现出了一大批如Shake Shack、Five Guys等“精品汉堡”品牌。这些同样出自美国的后来者,客单价远高于汉堡王,但它们通过提供更优质的牛肉、更创新的口味、更具设计感的门店环境,成功吸引了那些愿意为更高品质支付溢价的消费者。
在这条精品化赛道上,汉堡王的产品和品牌形象又显得不够“极致”。
数据印证了这一点:RBI年报显示,汉堡王中国单店平均年销售额仅约40万美元,而法国是380万美元,韩国也有120万美元。
这意味着,一个中国门店辛辛苦苦干一年,其收入才勉强达到法国门店的一个零头。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反转。RBI在2025年重新收回股权,开始直接管控中国业务,并主动接触红杉中国、源峰基金等潜在投资方。表面上是“卖”,实则是“收权”——它要在中国重新起跑。
品牌数读援引业内人士猜测,红杉可能更侧重于数字化重塑,而源峰(前中信产业基金)则可能更接近中信资本改造麦当劳的路径,即利用强大的本土资源网络解决选址和运营重组问题。
令人鼓舞的是,根据最新财报数据,汉堡王中国市场的同店销售额实现了10.5%的增长,表明其在产品、营销和运营层面的初步改革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市场积极反馈。
这场迟来的本土化转向,也许才是汉堡王真正的“入局”。
02 美国餐饮,如何通过中国大考
汉堡王的困境并非个案。《节点财经》分析认为,中国市场以其无与伦比的体量、惊人的迭代速度和独特的文化语境,对这些习惯了标准化运营的跨国巨头提出了三大核心挑战。能否在这场大考中交出满意答卷,直接决定了它们的最终命运。
问题 ➊ :千变万化的中国胃
汉堡王的问题,不是孤例,而是一种模式的局限。标准化、流程化、全球复制——这些曾让美国快餐征服世界的能力,却在中国变成了枷锁。
这里的餐饮市场,不只是大,而是“快”。消费者口味在变,渠道在变,流量在变。任何反应慢半拍的品牌,都会被淘汰。
肯德基最早读懂了这一点。2002年它开始卖老北京鸡肉卷,再到推出豆浆、饭团等早餐品类,彻底打破“洋快餐”的边界。此间还推出牛肉粉、小笼包等地区限定产品。

来源:《国际品牌观察》《跨国公司营销策略本土化研究——以肯德基为例 》
可以说,在中国一点都不“正宗”的肯德基,牢牢抓住了中国胃。
麦当劳更擅长“制造惊喜”。从最早为中国市场打造出不辣的板烧鸡腿堡,再到油泼辣子冰淇淋、中式肉夹馍、泡泡玛特联名套餐……它用限定款维持新鲜感,让消费者觉得“这家洋品牌还懂年轻人”。
而汉堡王和赛百味,一直扮演“地道老美”。汉堡王二十年只讲“火烤牛肉”,新品寥寥;赛百味更尴尬,主打冷三明治,在热气腾腾的中国餐饮文化里,始终找不到胃口。
“健康、低脂、即食”这套逻辑,与中国消费者普遍偏爱热食、熟食的饮食习惯形成了根本性的冲突。
问题 ➋:输在“最后一公里”
如果说口味是底层逻辑,效率就是胜负手。
根据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在线外卖用户规模已超过5.5亿人,外卖渗透率在餐饮行业中持续走高。“得来速”这种美国式汽车餐厅,在中国只适合郊区。城市里最常见的还是外卖。
肯德基、麦当劳几乎第一时间拥抱了平台。肯德基把会员系统、积分、外卖优惠打通成一个闭环;麦当劳更进一步,与顺丰合作建立“麦乐送”,形成稳定配送体系。
如今,麦当劳九成订单来自数字渠道。而汉堡王,一度把重心放在堂食,直到最近才开始补课——设立云厨房、优化打包、调整出餐流程。
在中国市场,技术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死线。
问题 ➌ :总部太远,决策太慢
中国市场的“快”,还体现在商业模式、消费热点、营销玩法上,一切都在以惊人的速度迭代。这要求身处其中的企业必须具备极高的敏捷性和柔性。
中信资本董事长张懿宸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跨国企业在华的困境:”决策不够贴近本地市场。你让一个坐在芝加哥的人,主动产生在中国要大力发展外卖的想法,是很难的。”
然而,许多跨国公司的管理架构却是层级分明、流程冗长的,全球总部对区域市场往往拥有最终决策权,这成为它们适应“中国速度”的最大障碍。
赛百味的失败则是一个教科书级的反面教材。它在中国市场‘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1995年就已入华。其管理链条异常冗长,中国加盟商上有城市代理、中国总部、亚洲总部,最后才是美国总部,沟通效率极低。更致命的是其高达12.5%的业绩提成(麦当劳仅为4%),品牌方旱涝保收,加盟商却苦不堪言,最终导致管理失控。
汉堡王也曾陷入类似困境。TFI集团虽负责扩张,却没有最终决策权。总部标准与本土需求的冲突,使它既不像中国品牌那样灵活,也无法复制美国市场的效率。总部希望统一形象,但市场需要速度与弹性。
RBI这次回购中国业务的核心意义,正是要重建这种速度。

03 赢在中国的“三把钥匙”
总结来看,中国市场教会外资快餐三件事:权力要下放,系统要重构,品牌要共情。
第一堂课,是决策权的中国化。 百胜集团在2016年将中国业务拆分,成立“百胜中国”独立上市。此后,肯德基几乎成为本土品牌:新品定价、市场策略、选址扩张,全由中国团队拍板,全球总部只看结果。
麦当劳则选择引入本土资本。2017年,中信资本与凯雷联合收购麦当劳中国,公司改名为“金拱门”。决策中心移到上海。对于节奏如此之快的餐饮市场,这种组织形态就是竞争壁垒。
汉堡王如今也在走这条路。且为了扭转颓势,RBI集团迅速开启了一场‘换血式’的人事变革,引入多位在麦当劳中国和百胜中国深耕的高管加入核心管理团队。几乎是把两大竞争对手最核心的本土化人才,直接请到了自己的指挥部。
第二堂课,是数字化的重构。 麦当劳的“数字中台”早已成为业内样板。它打通前台点餐、后厨生产、会员系统,实现数据闭环。
在IT业务上,张懿宸曾向麦当劳全球CEO极力争取,最终绕开了全球总部冗长的开发流程,联合腾讯,仅用6个礼拜就上线了小程序。如今,麦当劳中国会员数已超3.5亿,超过九成的销售收入来自数字化订单。
这套系统不只是点餐,更是对内部管理流程的再造。在美国,门店经理平均每天要花36%的时间在员工排班上;在中国,这已完全线上化。库存盘点也从人工进入冷库清点,变为一键下单的数字化管理。这种效率的提升,正是僵化的全球IT体系无法给予的。”
第三堂课,是供应链与文化的双重本地化。 肯德基与麦当劳花了二十多年在中国建立本地供应网络:从鸡肉、土豆到包装材料,都能本地采购、快速配送。这不仅降低了成本,更让新品开发速度与原料响应速度齐平。一个新品从概念到上架,最快只需几周。
随之而来的是打法的全面调整。在门店网络上,汉堡王开始优化,计划在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新增40-60家门店,同时关闭部分运营不佳的门店,从追求数量转向提升质量。在产品上,它也终于向市场低头,秉承‘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于7月初推出了两款售价9.9元的全新鸡肉汉堡,直面市场占据主流的鸡肉汉堡赛道。
“汉堡王内部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其中国首席营销官汤俊章在接受《小食代》采访时透露,他入职后为品牌做的‘诊断’数据显示,汉堡王餐厅超过四成的消费者是“一人食”,且用户群体偏向男性。
“对比两大西式快餐连锁,它们的男女用户比例基本上是对半开,汉堡王的用户群体有点窄。” 汤俊章说。为了挖掘女性消费者的机会点,并攻克‘汉堡难以分享’的消费心智,他们才决定推出具有分享和社交属性的“桶系列”产品。”

但供应链只是硬件,更难的是文化。汉堡王要追赶的,恰恰是这一层。它既有产品底子,又背靠全球体系,但缺乏能“接地气”的故事。一个品牌如果没有可被转述的符号,就很难进入消费者的生活。汉堡王需要真正让自己的“周三国王日”进入社交媒体的流行文化中。
对跨国餐饮而言,中国从来不是复制美国经验的舞台,而是一个全新的商业文明考场。这里的消费者要求更高、变化更快,决策周期更短,竞争门槛更高。
谁能读懂“中国胃”、抓住“中国速度”、讲出“中国故事”,谁就能在这片复杂而充满机会的市场,重新找到增长的坐标。
参考资料:
界面新闻《快餐品牌汉堡王中国业务出售迎新进展,CEO已与潜在买家洽谈》
品牌数读《传红衫与CPE源峰资本争夺汉堡王控股权,意图打造下一个“麦当劳中国”?》
观察者网《单店收入仅为法国的1/10,汉堡王中国业务寻求“新主人”》
小食代《对话汉堡王中国CMO:汉堡王首次推出“桶系列”,为什么它这么重要?》
中国企业家杂志《对话中信资本张懿宸:我们用八年改造麦当劳中国》
新京报《汉堡王中国推进寻找本土合作伙伴,关闭运营不佳门店同步开新店》
*题图由AI生成
节点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节点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