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抢滩高考志愿填报,能否顶替「张雪峰」们?

大模型抢滩高考志愿填报,能否顶替「张雪峰」们?

文 / 二风 

来源 / 节点财经 

每年高考成绩放榜后,数千万考生和家长将迎来另一场硬仗——填报志愿。

今年,这一领域迎来了AI的全面介入,多家互联网大厂和教育公司纷纷推出智能志愿填报产品,为考生提供院校和专业选择建议。

据艾媒咨询数据,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约9.5亿元,近九成考生愿意借助志愿填报服务,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增至10.9亿元。

高额收费的人工志愿规划专家供不应求,如网络知名教育博主张雪峰开设的公司,一对一填报志愿服务可高达数万元,同时这也催生了超过千家相关企业。面对这块巨大的流量洼地,互联网巨头们也纷纷宣布,布局AI填报志愿这一刚需场景。

01 谁在争夺“填志愿”这块AI高地?

目前市面上的AI志愿填报工具,背后的操盘者大致分为三类:互联网大厂(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知乎等)、大型教育公司(如作业帮、学而思等)以及垂直志愿服务公司。

它们的产品入口和功能特点各有侧重,多数大厂利用自有App或浏览器嵌入志愿助手,如百度APP的“百度高考”、阿里旗下夸克APP的“夸克高考”、腾讯QQ浏览器的“AI高考通”等。

图源:夸克高考官网

图源:夸克高考官网

教育公司则往往在自家学习应用或小程序中上线志愿填报功能,如作业帮的“志愿填报”、高途课堂的志愿助手等。也有平台选择合作而非自研,例如字节跳动和知乎今年直接接入了中国教育在线的“掌上高考”模拟填报系统,为用户提供志愿模拟填报入口。

据《节点财经》观察,这些工具都支持考生根据高考省份、科目组合和成绩,快速生成“三档梯度”的志愿推荐列表,即可冲击的“冲”档、较为稳妥的“稳”档和保底的“保”档院校/专业组合,并给出相应的录取概率预测。

例如,夸克的“智能选志愿”功能让考生输入省份、选科及成绩后,一键获得“可冲击”“较稳妥”“可保底”院校专业清单,每个专业还标注了录取概率。考生还可进一步填写地域偏好、专业兴趣、毕业规划、职业倾向、家庭预算等偏好信息,生成更个性化的志愿填报报告,并支持与内置AI模型对话进行咨询。

据夸克官方消息,今年推出了国内首个高考志愿大模型,深度学习了海量志愿填报领域知识,其生成的志愿方案也相对详实,测试显示,其可在5-10分钟内生成长达15-20页的志愿方案报告,包含考生情况分析、填报策略、志愿清单解析及风险提示等板块。有意思的是,夸克还请来张雪峰作为夸克高考的代言人,为产品又增加了一层行业背书。

图源:百度高考官网

图源:百度高考官网

今年百度整合推出“百度高考”专栏,涵盖AI志愿助手、“AI聊志愿”对话功能和高考大数据等模块。

百度的志愿助手主要以对话形式提供服务,考生可以创建多个志愿方案(方便模拟不同分数或多位考生),在交互过程中查看不同模型给出的方案结果,还能使用“就业前景对比”等工具来辅助决策。此外,百度高考平台上还推出了高考直播间,聚合各高校招办直播宣讲和学长学姐经验分享,为用户提供实时咨询机会。

不过从实际体验来看,这类大模型驱动的Agent在默认情况下给出的具体推荐相对简略。相比之下,作业帮、高途、网易有道等公司的志愿填报工具更类似数据驱动模式,提供完整的院校筛选和智能推荐,也普遍支持与AI进一步对话。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大厂免费的策略,部分第三方产品采取“基础功能免费+高级功能付费”模式。如有的平台仅免费展示有限的推荐院校数量,需购买会员才能解锁全部志愿方案,有的会员收费从99元到数百元甚至数千元不等。

据《节点财经》观察,各家AI志愿助手在功能上都围绕“海量数据+智能推荐”做文章,但在使用体验上各有优势:有的侧重报告深度,如夸克提供详细的定制志愿报告;有的强调交互便捷,如腾讯的对话Agent可即时回答各种报考问题;也有的突出工具整合,如百度集合了查询、对比、直播答疑等一站式服务。对于考生来说,这些工具降低了信息搜索和方案制定的门槛,可以一定程度上充当“AI版志愿规划师”,快速筛选出备选方案。

02 大厂扎堆背后的商业算盘

看似“不赚钱”的志愿填报工具,大厂们却争相投入,背后实则有着清晰的考量。

一方面,高考志愿填报是流量高地,相关搜索浏览量以百亿计,谁能率先提供好用的工具,谁就有机会与庞大的用户群建立高频连接。

这对于百度、阿里、腾讯们来说,是低成本获取新增用户的绝佳机会。《节点财经》认为,从战略上看,志愿填报只是起点,通过服务高考人群,这些平台未来可以延伸服务触角至大学学习、考研、就业等环节,形成教育领域的长期用户留存和生态闭环。

另一方面,推出AI志愿助手也是数据与技术的“双收”之举。志愿填报场景中,海量真实用户数据对于AI模型的训练和迭代价值巨大——考生输入的成绩、偏好、选择行为等信息,可以帮助大模型不断学习如何理解复杂任务、适配各地录取规则以及识别用户偏好,从而提升模型的决策能力。

相比日常的闲聊问答,高考志愿这种任务对AI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理解多轮提问、又要调用庞大的结构化数据,这正好用于检验和打磨AI Agent的能力。

至于技术门槛,业内评价其实并不算高。多数互联网公司本就拥有搜索、大数据和AI算法方面的积累,只需将历年高校录取分数线、专业信息、招生政策等公开数据整合进数据库,再借助大模型进行人机对话和推荐计算即可。

因此可以看到,今年高考季前不少公司火速上线相关产品,有的甚至召开发布会、铺设开屏广告、邀请明星代言,借助这股AI热潮在教育领域迅速抢滩登陆。

表面看这些工具大多免费,不直接创造营收,但其“隐形收益”体现在流量拉新、数据沉淀、模型验证以及对公司AI实力的展示和品牌加持上。

03 数据差异+黑箱算法,AI的推荐可信吗?

面对层出不穷的“AI志愿老师”,考生真的可以高枕无忧、把志愿完全交给机器吗?

《节点财经》认为,AI填报工具目前还只能作为辅助,无法完全取代人工专业判断。这些产品虽然拥有强大的信息整合和快速分析能力,但在可靠性和个性化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

首先,不同平台给出的推荐结果差异较大、算法不透明。比如在输入相同的省份、科目、分数后,不同AI助手算出的考生省内排名大体一致,但生成的“冲稳保”院校名单却大相径庭,让人无所适从。

图源:QQ浏览器官微

图源:QQ浏览器官微

《节点财经》实测也发现,同样条件下,夸克、百度、腾讯AI高考通等工具推荐的志愿方案重合率很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各平台采用的模型和算法侧重不同,不同模型对录取概率、院校匹配的衡量权重不同,难免输出不同结果。

同时,各家底层数据维度也有差异,有的只参考最近1-2年录取数据,有的可能纳入更长周期甚至包含个别异常数据,这都会导致在同一分数下推荐院校的巨大出入。

其次,数据准确性和时效性问题给AI推荐可靠性也打上问号。尽管各平台声称所用数据源均来自权威渠道(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各高校招生网等),但在爬取、整合、更新过程中仍可能出现纰漏。

一些AI助手曾闹出推荐无招生计划的院校、忽略地域限制、甚至给四五千名次的考生推荐清华北大这类明显不合理选项的乌龙。这往往是因为底层数据不够全面权威,叠加大模型生成内容时可能出现“幻觉”,输出并不存在的学校专业信息。

图源:夸克高考官网

图源:夸克高考官网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容错率极低的场景,然而目前来看,部分AI产品的数据仍存在陈旧或纰漏的情况。据《新京报》报道,某款AI在估算考生位次时与真实数据相差上万名,导致推荐的冲刺院校完全超出考生实际水平。又如部分系统没有充分考虑新高考政策变化,仍建议考生“服从调剂”避免滑档,而事实上在一些省份的新模式下已不存在“调剂”选项。

另外,AI在个性化匹配上与经验丰富的人工咨询还相去甚远。志愿规划师往往要与学生家庭一对一长时间沟通,了解考生性格、爱好、家庭背景、对未来的想法等方方面面,再结合多年积累的高校专业库和就业数据给出量身定制的方案。

而目前的AI产品也试图朝这方面努力,例如提供MBTI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以及多轮问答来模拟“定制志愿”。但实际体验来看,不少AI提的问题模板化、浅层化——无非是询问意向城市、喜欢的专业类别、是否考研或出国、可接受学费区间、有无身体受限等。

真正的个性化往往建立在长期经验和数据积累上,专业老师每年走访高校、追踪各地就业情况,形成自有的信息库。这种对教育和行业的深度洞察,是目前AI难以复制的。

《节点财经》认为,AI志愿方案可作为志愿填报的“信息过滤器”而非决策依据。AI的优势在于高速处理结构化数据、提供基于概率的理性参考,它可以大大减轻考生和家长筛选信息的工作量,尤其对于那些经济条件有限、无法负担高价志愿咨询费的家庭,免费开放的AI工具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信息鸿沟。

但最终的抉择仍需人脑来做。正如夸克搜索负责人张帆所说,AI与人工志愿专家是互补而非替代关系,AI可以改变志愿规划师的工作方式、提升填报效率,但无法替代人类对人生规划的深刻理解。

实操来说,可以先利用AI快速筛选出若干意向院校专业,再由考生和家长人工核实关键信息的准确性,例如查阅教育部阳光高考网和高校招生简章确认专业要求,向目标院校招生办电话咨询最新政策,甚至请教在读学生了解真实就读体验。对于AI难以评估的新开专业、个人特殊偏好等问题,则更需要人来做出判断和取舍。

AI带来的是更广阔的信息视野和更高效的决策辅助,但高考志愿的核心始终是考生对自身未来道路的慎重抉择。唯有将AI的效率与人类的洞察相结合,在分数、兴趣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做出不负未来的最优选择。

*题图由AI生成

节点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节点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0)
上一篇 2025年 7月 1日 21:01
下一篇 2025年 7月 1日 22:08

相关推荐

  • 微信布局音频娱乐:既是被逼的,也是主动的

    文|伯虎财经 梦得 微信又有新动作。 据Tech星球独家获悉,为了优化用户收听音乐及音频体验,微信对音乐内容再呈现方式上,进行了小范围的体验优化测试。将此前位于首页下拉页面中的音乐、音频业务,在“发现”页中单独设置了一个入口,并更名为“听一听”,与“搜一搜”、“扫一扫”和“看一看”等功能并列,权重得到了提升。 “听一听”并不是一个新功能,早在去年4月,微信联…

    上市公司 2024年 1月 29日
  • 巴菲特,在新能源时代痴迷石油

    文 | 巨潮 小卢鱼 编辑 | 杨旭然 近日,中国石化累计分红5600亿元的事情引起了争议。首先要明确的是,拿走中国石化、中国石油这“两桶油”分红比例大头的,仍然是国有资产体系。 并且,两家近十年都未出现过年报亏损的情况,只有季度性亏损。比如2016年Q1时,中国石油因为原油价格的持续下跌而出现了137.86亿元的亏损,但全年仍然实现了79亿元归属净利润。 …

    2023年 11月 8日
  • 顺丰能否翻盘“逆风局”?

    文|陆玖商业评论 ‍‍‍‍‍‍‍‍‍‍‍‍‍‍‍‍‍‍‍较高峰市值6000亿元跌去三分之二的顺丰,正在打响新一轮的市场守擂战。 8月28日,顺丰控股发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243.66亿元,同比下降4.38%,这也是自2017年上市以来年度中期营收首次出现下滑。 从业绩看,顺丰控股似乎不差钱——上半年顺丰控股净利润41.76亿元,同比增长…

    2023年 9月 18日
  • 京东采销小杨哥王海接连喊话,李佳琦又双叒叕摊上事了

    文|雷达财经 孟帅 编辑|深海 花西子事件后,李佳琦的多事之秋远未结束。双11大促刚刚拉开大幕,身为顶流带货主播的李佳琦却因多个负面话题成为微博热搜榜上的“红人”。 “试问个别超级头部主播因一己私利损害品牌商长期发展、伤害消费者基本权益的‘二选一’行为,是否已经构成违法?是否可有相关部门针对这样的‘伪全网最低价’行为加以管理,还大家一个干净、透明的购物环境”…

    上市公司 2023年 10月 29日
  • 「白牌商家」拿什么来爱拼多多?

    过去的竞争是更多是线上竞争,这次升级为“一体化的竞争”,可以说是更高纬更凶残更全面的生态战。

    2023年 6月 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