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T3强势入局,嘀嗒出行急需破解增长难题

文|新熵 Yuki

经历了五次递表终上市、上市首日即破发的嘀嗒出行,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扬眉吐气」剧本。

8月30日,嘀嗒出行发布了其上市后的首份半年报,在总收入同比增长2%的情况下,其经调整净利润大涨超过 50%。财报发布后,股价连续上涨,截至9月5日收盘,股价报收2.43港元/股,较其中报发布之日的股价1.63港元涨幅达到50%。

风起于青萍之末,伴随嘀嗒出行二级市场好消息而来的,是沉寂已久的顺风车市场再次被推到台前,几乎同一时间,高德地图、T3 出行启动了顺风车业务。截至发稿前,高德地图已经开通了武汉、上海、深圳等 65 个城市。顺风车市场早年间的混战似乎再次重演。

顺风车相较于网约车市场规模较小,多年来,嘀嗒出行偏安一隅,保持在行业 Top2 的位置,而如今,「变数」来临,引来更多关注,带来股价加持的同时,也必将掀起新的缠斗。亮眼财报背后,这家共享出行老兵还远未到「高枕无忧」的时候。

从谷底到拐点,增长仍存变数

高德、T3强势入局,嘀嗒出行急需破解增长难题

久未站在聚光灯下的顺风车行业,似乎迎来了一个向上的拐点时刻。

2018 年,两起滴滴顺风车安全事件发生后,中国顺风车行业遭受重挫。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报告,2018 年,中国顺风车的市场规模超过 230亿元,却在当年腰斩,降到了 140 亿元。

2023 年开始,这一数字逐步恢复到了 2018 年以前的水平,根据天风证券的报告,顺风车行业在2025年的交易额预计将达到1139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复苏的风缓缓吹来,作为 2023 年顺风车营收比重占 95% 的嘀嗒出行,近水楼台先得月。

高德、T3强势入局,嘀嗒出行急需破解增长难题

根据其发布的半年报,嘀嗒出行营收净利润双增长,整体收入超过4 亿,同比增长 2%。整体经调整后净利润达到 1.3 亿,同比增长51.3%。嘀嗒出行创始人宋中杰在财报会中将其归功于「轻资产模式的优越性和稳步提升经营质量的成果」。

所以,同时拥有了行业上升的Beta和自身发展的Alpha,嘀嗒出行是否如其本身主营业务一样,迎来了「顺风」局?

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从财报原文给出的说法来分析,嘀嗒出行经调整净利润的大幅增长,得益于补贴的减少和费率的提高,其中营销开支同比大幅缩减 48.9%。

高德、T3强势入局,嘀嗒出行急需破解增长难题

图据嘀嗒出行半年报

某种程度上,这建立在过去几年顺风车市场竞争环境趋缓的前提下,一旦涌入新的强实力对手,作为撮合型的低门槛商业模式,很难不陷入烧钱抢市场的怪圈,能否保持净利润增速,要画个问号。

何况,即便在财报发布后迎来了股价拉升,嘀嗒出行目前仍未能回归到其发行价格。

而跳出财报来看,行业的复苏像是发令的号角,曾经的对手卷土重来,而对顺风车业务的专注更是一把双刃剑,轻资产的背面是低壁垒,而嘀嗒出行尚未找到可靠的第二增长曲线。

平衡被打破,外患卷土重来

高德、T3强势入局,嘀嗒出行急需破解增长难题

截止目前,中国的顺风车仍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市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3 年,市场前三名占据了 96.1% 的总搭乘次数,他们依次是占47.1% 的哈啰出行,31.0% 的嘀嗒出行,以及 17.2% 的滴滴。

而现在,经过五年阵痛调整期的顺风车市场逐步复苏,而网约车市场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这份平衡将被打破。

8 月底开始,高德、T3相继进入顺风车市场。前者是 2018 年就曾试水过顺风车的老兵,而后者则是 2018 年成立,迅速成长为独角兽的后起之秀。

山雨欲来风满楼,嘀嗒出行无法安枕的第一重原因来自外部。其中,高德被行业认为是当前顺风车市场的最大变数。

相较于刚性运力的网约车,顺风车被称为弹性运力。平台不需要保有自有车队,而是聚拢私家车主,进行撮合,换句话说,顺风车比网约车更接近互联网双边经济的本质。

因此,相较于重资产的运营和投入,掌握决胜的关键在于获客能力、运营能力和服务能力。体量越大的互联网平台,越有优势。

在过去几年的网约车混战中,高德地图拿下了仅次于滴滴的市场份额,是聚合类打车平台的头部。根据晚点 LatePost 数据,高德在网约车的市场占有率保持在 20% 左右,而除了滴滴的其他网约车平台如曹操出行、T3 出行,很大一部分单量都来自高德。此外,2024 年,高德地图的月活用户达到 8 亿。而这些,都意味着高德的顺风车业务可能快速形成飞轮效应,后来居上。

高德、T3强势入局,嘀嗒出行急需破解增长难题

从高德角度来说,伴随网约车增长见顶和对于掘金本地生活、快速变现的渴望,他们对顺风车业务展现了不同以往的「野心」。

2018 年,高德试水顺风车 5 个月即下线,开城不过成都、武汉寥寥数城;而这次,在 8 月 29 日开城,截止发稿前不过半月,已经迅速在全国65 个城市上线。

更「可怕」的是,高德开始采用互联网的惯用打法,补贴抢市场。不但推出了「新开城 100 天免信息服务费」活动,还鼓励邀请好友成为车主,可以各得 30 块钱的奖励。

正如前文所说,嘀嗒出行的经调整净利润大幅增长,离不开补贴的降低和营销支出的缩减,但现如今对手兵临城下,单纯「守城」恐难持久。

2019 年,哈啰顺风车在全国 300 多个城市上线运营,背靠阿里系资源,仅用三年不到的时间就把嘀嗒挤下了行业第一的宝座。而高德地图,同样是阿里系,时至今日,会否成为嘀嗒出行的「梦魇」重现?

营收模式单一,内忧仍在

高德、T3强势入局,嘀嗒出行急需破解增长难题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企业经营来说,比外患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内忧。

从半年报来看,嘀嗒出行的收入 96.3% 来自顺风车业务,余下的是 0.8% 的智慧出租车服务和 2.9% 的广告及其他服务。其中,智慧出租车的营收同比减少了 56.9%,广告及其他的收入同比减少了 21.5%,均为下降趋势。

高德、T3强势入局,嘀嗒出行急需破解增长难题

图据嘀嗒出行财报

换句话说,顺风车业务仍是嘀嗒出行最大的一条大动脉,生死所系。

对顺风车的高度依赖,就像硬币的两面,一面是轻资产带来的高灵活性、稳定的收入流,以及多年深耕带来的稳定用户心智,这让嘀嗒出行成为顺风车市场少有的连续三年实现盈利的企业;

另一面却是业务过度集中带来的高风险和低成长型,这也被认为是嘀嗒五次递表终于上市的背景,资本市场普遍认为,单一的顺风车故事缺乏想象力,也充满了风险。

退一步讲,虽然顺风车市场迎来复苏,但整体天花板较低,根据 2023 年的交易总额来看,中国汽车客运市场中,顺风车的市场份额只占 4.4%。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分析,2024 年中国网约车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3864 亿元,与之相对,顺风车的市场规模预计为 371 亿元。

从目前的主要玩家来看,哈啰出行有共享单车,滴滴主营业务为网约车,高德地图锚定的是整个本地生活大市场,他们都有其他关键业务托底。

实际上,嘀嗒出行也从未停止寻找业务的第二曲线,但收效平平。

2018 年,嘀嗒拼车升级为嘀嗒出行,从品牌的升级可以看出平台的野心,从只做顺路拼车的出行平台,升级为更完善的移动出行平台。理想很丰满,但六年过去了,进展却很骨感。

最典型的尝试就是 2019 年开始的智慧出租车业务,即通过出租车智慧码、出租车智慧出行小程序等,向使用平台的司机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宋中杰认为:商业出行的终局是扬招、网约的融合并存。因此,嘀嗒出行通过数字化来打通整个服务链条,来打造商业出行的终极模式。

但经过五年的发展,从半年报来看,营收不升反降。

2021 年,急于造血的嘀嗒出行上线了「嘀嗒白条」服务,通过与京东金融的合作,让用户可以使用京东白条付款,并享受一定的优惠折扣。但因为缺乏相关的支付牌照,在招股书中,也提到了与支付相关的潜在风险。

目前来看,嘀嗒出行在金融方面的尝试仍在持续,除了京东白条外,还与支付宝有相关的合作。这同样引发了风险。

日前,自媒体人崔小北发文称:自己打开嘀嗒出行约车,结果就被支付宝莫名其妙扣费。他分析,应该是因为自己给嘀嗒出行开通了免密支付。

大家赶紧看下支付宝,仔细查看支付宝里、签约自动续费的功能,仔细看看每个月都从支付宝扣钱的项目。

但是有些扣费项目你甚至都不知道。一定要认真查看开通“免密支付/自动扣款”的项目,能关掉的全关掉。

比如:我实在没想到只是打开嘀嗒出行约个车,结果就被支付宝莫名其妙扣费,还在支付宝上签约了每个月都扣款68元。

幸亏我还知道主动去解约。要是老人用嘀嗒出行约车,对解约流程不熟悉,那岂不是每个月被扣钱都不知道。我把支付宝里的免密支付项目,除了坐地铁付钱和保险的每月扣款,其它的免密支付全都关掉了。

如果这个嘀嗒出行我没有开通免密支付,今早上支付宝大概也不能自动给我扣款签约。

崔小北,公众号:小北读财报嘀嗒出行和支付宝联合收割,我还以为这是新型诈骗

9 月 12 日,嘀嗒出行官宣以 750 万美元投资优信二手车,进军汽车后市场,内部人士表示,其目的在于「依托互联网平台优势与技术优势,结合各自用户生态价值,去探索更多创新的方式方法,创新优化车后服务体验,为合作双方带来更大增量。」

高德、T3强势入局,嘀嗒出行急需破解增长难题

遥想当年,宋中杰曾在多个场合明确表示,嘀嗒出行会专注在顺风车市场,不会做专车和快车。而这样自断一臂的做法和当下的诸多尝试相对照,不由让人扼腕。

跳出来看,嘀嗒出行的内忧不止自身的造血,对于顺风车来说,存在着一把始终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合规问题。

在日前新熵发表的《高德放手一搏!转战顺风车,能否逆天翻盘》文中,作者提到,从 2020 年起,嘀嗒出行的顺风车平台累计接获57 宗行政罚款,其中 36 宗后续已经取消。这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顺风车的运营环境仍待改善。

而据时代周报日前的报道,有乘客反映,自己搭乘顺风车经常会遇到不同网约车平台拼凑乘客的情况,哪怕是购买了比普通订单贵几十元的「独享」服务,依旧如此。「明明一个小时的车程,硬是三个小时到」。

而这样「违规载客」的乱象难以杜绝,成为随时可能点燃顺风车「司乘矛盾」的引线。

中国网约车市场走过了 12 年,从最初的蛮荒时代,到 2015 年前后的大合并,再到 2018 年开始的合规整顿,看似尘埃落定,实则暗流涌动。

顺风车作为相对「小而美」的赛道,嘀嗒出行多年来的稳扎稳打,靠的是差异化竞争路线和对擅长领域的持续深耕。然而,伴随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网约车增长趋缓,各怀心思的竞争对手强势入局,曾经的坚持,已经成了一把不容忽视的「回旋镖」。

刚刚迎来自己十岁生日的嘀嗒拼车,必须做好准备,迎接一场「中场战事」。

节点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节点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0)
上一篇 2024年 9月 18日 09:53
下一篇 2024年 9月 18日 09:54

相关推荐

  • 青山资本张野:谈消费色变的年代,我们在投什么?

    当一切虚无缥缈的繁华落地了,消费回归到本质,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投扎扎实实的产品、投能干的人。

    2022年 12月 2日
  • 将「旗舰体验普及」带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加 Ace 3 售价2599元起

    2024 年 1 月 4 日,一加正式发布 Ace 系列新品一加 Ace 3 。作为 2024 开年之作,一加 Ace 3 拥有全面拉满的性能、前所未有的旗舰体验、超越预期的质感设计。一加 Ace 3 搭载骁龙 8 Gen2+LPDDR5X+UFS 4.0 性能铁三角、全球首发采用 8T LTPO 电路设计并支持「明眸护眼」的 1.5K 东方屏、配备同档唯一…

    2024年 1月 4日
  • 难逃网红宿命,“自嗨锅”们不香了?

    文|Tech星球 林京 “沉寂”许久的自嗨锅重回公众视线。这一次,它或将“卖身”给上市企业莲花健康。 莲花健康在公告中称,拟收购自嗨锅母公司杭州金羚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不低于20%的股权。根据业绩,自嗨锅20%股权所对应的净资产为0.28亿元,而莲花健康拟以3亿元至6亿元的价格收购,溢价率高达970%至2000%。 作为昔日新消费品牌顶流,江湖上已经许久没…

    上市公司 2023年 4月 16日
  • 扭亏为盈,震坤行上市首告捷

    3月19日,MRO采购平台震坤行发布上市后的首份财报。财报显示,过去一年,震坤行全年GMV达到110.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2%;全年总净收入达到87.21亿元,同比增长4.9%。毛利率则从2022年的15.8%上升至2023年的16.7%。此外,第四季度,震坤行首度实现扭亏为盈,经调整后净利润达到2754万元。 作为中国第一家赴美上市的MRO企业,…

    2024年 3月 21日
  • 灵魂人物吴新宙出走,小鹏汽车自动驾驶驶向何方?

    文|雷达财经鸿途  孟帅 编辑|深海 “如今,分别的时候来临。万千不舍,但是相信小鹏坚实的团队和体系依然可以推动辅助驾驶向前,直到无人驾驶的到来”,8月2日,小鹏汽车自动驾驶副总裁吴新宙在微博官宣了自己将要离开小鹏汽车的消息。 自2019年加入小鹏汽车后,吴新宙便开始全面主导小鹏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路径与落地。用吴新宙的话讲,自己在对的时间加入对的平台,“于是…

    上市公司 2023年 8月 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