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完车就倒闭?如何判断一家车企的健康度和成长性

文|陆玖商业评论

新能源车行业正回归经营、规模、效率、品牌等“基本功”的竞争中来,当下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消费者在购车时,可以谨记“三选、三不选”口诀。

进入2024年以来,比亚迪、五菱、哪吒等车企纷纷宣布调价,就连一向倔强的理想也通过变相降价,加入到这场“价格战”之中。与此同时,包括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等在内的业界大佬,均预言今年将是竞争空前激烈的一年。

当然,这场淘汰赛与其说是意料之外,不如说是情理之中。因为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2023年短短五年中,消失的国产新能源品牌超过400家。车企倒闭似已成为“新型消费陷阱”,给消费者带来诸多麻烦。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判断一家车企的健康度和成长性?今天,小鹏、小米两家车企同时发布了年报,我们可以通过头部车企最新披露的财务数据,管中窥豹。

买完车就倒闭?如何判断一家车企的健康度和成长性

现金流是车企健康度第一指标

上图中,我们将各家车企公布最新财报数据中重点的指标进行了列举。分别是现金储备、净利润、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和负债率。对于当下造车企业而言,衡量健康度的第一重要指标是现金储备。

之前,蔚来的创始人李斌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个200亿就不要来造车”,可见,资金对于造车企业的重要性。

但“手心向上要来的钱”,自然是不好拿的,这至少会衍生出两个问题:一个是,企业最高管理权可能会因此发生转移;另一个是,于远期来看,过度依赖融资可能会让各级市场对企业商业变现的能力,以及可持续性提出质疑。

相较于此,拥有较强自造血能力的企业,经营层面的安全系数显然更大。

新进入场的小米堪称科技富二代,根据刚刚披露的2023年财报,1363亿元现金储备不仅领衔国产新能源,更创下其自身的历史新高。紧随其后的是理想和比亚迪,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比亚迪、理想、小米是为数不多实现集团盈利的新能源品牌。其他品牌仍然难以逾越赔钱造车的红线。

参看此前倒闭的数百家新能源车企,可以看出,如果说“不差钱”是入局者最初的底气,那么一旦真正踏入行业,走到市场是否买单这个阶段时,或许就能深刻地理解李斌那句“没个200亿就不要造车”的意义了。

有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单纯依赖外部输血更是不可靠的。这轮淘汰赛,消费者购车前应重点考察车企的资金实力,只有财务水平更健康、更安全的车企,才能降低后顾之忧的概率,毕竟买车不是一锤子买卖,配套及售后才是关键。

资产负债率是车企健康度的“晴雨表”

资产负债率 是 车企健康度的 “晴雨表” 。 资产 负债率 不仅与 技术投入、战略投资、市场拓业有关,还与资本环境的包容程度高度相关。 

坦白讲,国内外车企的资产负债率整体不算低,比如大众汽车的资产负债率在70%左右;再来看比亚迪,其资产负债率目前也达到了77.4%。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公司财务状况不健康。

近几年来,比亚迪在车载、电池等领域不断发力,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虽然公司的负债水平较高,但从净利润同比增长129.5%的数据来看(2023年三季报数据),其经营能力十分稳健,这也意味着公司的资产价值处于整体良好的状态。

但作为对比,我们也不得不提到在去年底宣布暂缓IPO计划的极氪。

为了缓解“亲儿子”极氪的资金压力,吉利曾通过贷款方式为其“输血”,而这个动作推高了后者的资产负债率。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极氪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92.22%、130.67%以及121.05%,2022年后一直超100%。

这种畸高的资产负债率,直接反映出极氪的债务负担已相当之重,这不仅这会给企业的现金流造成极大压力,更重要的是,也会干预到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信心,一旦资本市场对企业偿债能力产生担忧,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再融资。

首重选品牌,次要选产品

就是过去五年来,内卷加速 “品牌淘汰”,大批造车企业消亡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 2018 年 -2023 年五年间,销声匿迹的国产新能源品牌就超过 400 家,新能源这场大逃杀的淘汰了高达 90% 。 而细细分析,这 400 多家品牌或多或少有着一些共性: 小品牌、高负债、靠资本输血、资金实力差 。 

除了目前停工停产积极谋求生路的高合之外,诸如拜腾、赛麟、威马等一众昔日明星车企的消亡,荒废的园区和半成品的厂房,百亿千亿投资打了水漂,都在诉说着这场战役的风险。

剩下的40几家也不是进入“保险箱”,而是进入新的淘汰赛。只有综合实力强大的头部品牌,才具备更强的扛风险能力。

在倒闭渐成“新型消费陷阱”的语境下,对于消费者而言,2024年想要购车,“品牌安全”或是首要考量因素,作为市场洞察、技术创新、研产销体系、经营效率等能力支撑起来的具象体现,品牌价值绝对是车企抢夺市场的利器。

能选母品牌,不选子品牌

这里对品牌价值做了一个延申。尽管品牌价值十分重要,但陆玖商业评论在与各方交流后发现,业内人士还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 买车 尽量 买母品牌, 事实证明, 子品牌被 最终沦为 弃 子,或是 被重整的例子 实在是 太多了。 

比如宝沃。当年,入职仅3个月的杨嵩喊出“宝沃不是自主品牌,更不是合资品牌,宝沃是一个由福田控股的德国汽车品牌”时何等荣光,而到破产清算,福田对宝沃的态度从棋子到弃子,也不过就4年多的时间。

还有蔚来定位中端市场的子品牌阿尔卑斯。之前,蔚来曾预测阿尔卑斯能够实现月交付超5万辆,承担蔚来一直无法实现的销量规模化重任,2024年开启交付。但2023年底,蔚来却宣布阿尔卑斯将不再是独立项目,人员将分配到各个部门,或是优化。

长城也是如此。长城曾有一个子品牌沙龙,此前由于种种原因暂时搁置,尽管2024年长城宣布重启这一品牌项目,但按照目前的说法,是将其整合到魏牌里面,后面的市场情况还有待验证。

写在最后

时至今日,新能源车确已不 再 是资本的前赴后继,比亚迪、小米、小鹏等不同类别的车企,都在依据自身优势与汽车产业互补,不同的发展路径和优势,也会造就不一样的产品体验和商业逻辑,这些思维的火花都会成为驱动产业发展的燃料 。 

但这里要也强调一点,造车并非易事,汽车产业链条和回报周期极长,所经历的市场调研、产品开发、整车制造、供应链管理等一系列过程,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个可谓“无底洞”,因此,用户对于新车上市的价格期待,还应回归理性。

2024年,新能源车行业正回归经营、规模、效率、品牌等“基本功”的竞争中来,当下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消费者在购车时还是要多关注这些维度,总结为“三选、三不选”口诀的话,就是:

选母品牌,不选子品牌;选低负债,不选高负债;选自筹资金造车,不选资本输血打价格战。

节点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节点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0)
上一篇 2024年 3月 23日 09:15
下一篇 2024年 3月 23日 09:16

相关推荐

  • 2025年零售业态竞争汹涌,山姆会员店能否持续「掘金」中国?

    文 / 二风  近期,零售巨头沃尔玛公布了第三季财报(数据截至2024年11月),作为其主要业务部门的山姆会员店(以下简称山姆),已成为集团重要增长引擎。 数据显示,山姆中国市场第三季度线上净销售额增长25%,会员收入增长22%。目前,山姆在中国已连续多个季度保持双位数增长,进入市场“狂飙”阶段。 有分析人士向媒体透露,2024年山姆中国全渠道销售…

    2025年 1月 22日
  • 南京银行AB面:晋级重要银行VS频繁踩雷、罚单不断

    近期,地处鱼米之乡的南京银行传出喜讯。

    2023年 10月 23日
  • 岚图三旗舰联袂登场 重构豪华新能源市场格局

    【2025年9月26日,上海】9月26日,以“天地鲲鹏,万象新生”为主题的2025岚图汽车时代风尚之夜在上海举办。岚图汽车以顶级时装秀形式,打造行业内首次全品类三旗舰同台首秀,将东方美学、科技探索与时尚艺术深度交融,在洞悉高端豪华市场需求、引领豪华新风尚上迈出关键一步。作为全场重头戏,岚图新时代旗舰SUV——岚图泰山全球首秀并正式开启预订,推出包括2000元…

    2025年 9月 27日
  • 李彦宏:智能体是AI应用的最主流形态 即将迎来爆发点

    “过去24个月,AI行业的最大变化是什么?是大模型基本消除了幻觉。”11月12日,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百度世界2024大会上,发表了主题为《应用来了》的演讲,发布两大赋能应用的AI技术:检索增强的文生图技术(iRAG)和无代码工具“秒哒”。文心iRAG用于解决大模型在图片生成上的幻觉问题,极大提升实用性;无代码技术“秒哒”让每个人都拥有程序员的能力,将打造数百…

    2024年 11月 12日
  • 王健林要重拾“文旅梦”?

    文|雷达财经 莫恩盟 编辑|深海 王健林掌舵的万达又双叒叕有新动作了。这一次,万达集团将旗下万达文化集团的名字变更为了万达文旅集团。 雷达财经梳理发现,其实在此次更名之前,万达文化集团及其控股的万达投资就曾数次转让其直接或间接持有的万达电影的股份。万达电影股权频频变动的背后,王健林的燃眉之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不过,在分析人士看来,出让股权及更名万达文旅…

    上市公司 2023年 8月 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