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超跌37%,宁波银行怎么了?

曾经的“市值之王也会逐渐归于“平庸”。

全年超跌37%,宁波银行怎么了?

若给134家城商行“论资排辈”,宁波银行无疑处在第一梯队,无论是基本面的强韧性,还是面向未来的成长性,其都是资本市场公认的蓝筹股,并因此享受到高于行业的估值:2019-2021年3年间股价涨幅高达160.91%,位居全部上市银行第1位。

但在过去一年,宁波银行的明星光环快速褪色,全年股价下跌超37%,不仅跑输大盘,还是银行板块里唯一一只跌幅在30%以上的银行股(2023年万得银行指数累计下跌1.22%)。

问题出在哪里了?

一、成长性遭遇挑战?

对资本市场来说,成长性至关重要,也是给股价“称重”的关键因素。

从营收看,宁波银行在2018-2021年间均维持着两位数的同比增速,但2022年却大幅回落至9.67%,打破“高增长神话”。

全年超跌37%,宁波银行怎么了?

2023年前三季度,宁波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72.35亿元,同比增速进一步降至5.45%,创出近10年新低。其中,就单Q3,实现营收为150.91亿元,同比减少1.88%,环比减少3.21%,且连续两个季度环比负增长。

这一现状与该行过去几年的高增长形成鲜明对比,某种程度上也印证宁波银行或进入转折点,发展触及“天花板”。

成长型企业的增速一旦放缓,市场必然会毫不留情地做出反应——杀PE,宁波银行股价下跌亦在情理之中。

不过,囿于最近两年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持续下调,顶层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减费让利的影响,曾经“躺赚”的银行不得不学着过“苦日子”,宁波银行业绩萎靡并非个例,也是个体对宏观大势的具象反映。但资本市场独独对其砸的最狠,内里的原因又需要深挖。

宁波银行有着“城商行零售之王”的美誉,多年来零售业务(个人贷款及垫款本金)一直是推动公司“遥遥领先”的一大利器,2019年、2020年增速高达31.1%、45.61%。这恰恰是资本市场对其青睐有加的主因之一。

毕竟,相比技术含量较低的收储和对公放贷,竞逐个人零售,包括消费者信贷、信用卡融资或透支、个人质押贷款等业务,更能体现竞争力,还能在资本消耗较少的前提下享受到较高的收益率,比如2022年宁波银行对公贷款平均收息率4.44%,个人贷款平均收息率则高达6.92%,且这是一块增量空间广阔的“肥肉”。

然而,在一路狂飙至2020年的巅峰后,宁波银行的零售业务便掉头向下,呈现出涨不动的疲态,增速从2020年的45.61%下滑至2021年的27.32%,而后进一步下滑至2022年的17.44%。

2023年前三季度,其加大了零售贷款投放力度,期内个人贷款及垫款本金规模达到4739.34亿元,同比增长21.14%,环比上半年的12.71%明显加快,也远远高于公司贷款及垫款本金增速13.08%。

全年超跌37%,宁波银行怎么了?

图源:宁波银行财报

可因为零售业务收益率下滑,并没有为提振宁波银行的业绩做出太多贡献。

财报显示,2020年-2023年上半年,宁波银行零售业务的平均收息率从7.79%降至6.53%,降幅达1.26%,同期,公司业务收益率由5.09%下降至4.39%,降幅为0.7%。

全年超跌37%,宁波银行怎么了?

换言之,消费者的钱也没那么好赚了。与此同时,过于激进的零售举动,正为宁波银行埋下风险“暗雷”。

二、零售不良风险走高

宁波银行成立于1997年4月,于2007年7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国内首批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之一。回顾过去,其之所以是公认的“尖子生”,并被众多基金拥趸,还有一处“卖点”就是稳健的资产质量。

财报显示,自2004年公开财务数据以来,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低于1%。截至2023年9月末,宁波银行不良贷款余额92.70亿元,不良贷款率0.76%,同比再改善1个基点,也几乎和2022年末的0.75%持平。

横向对比,江苏银行不良贷款率0.91%、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1.33%,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0.9%,宁波银行表现优于同业。

但深入水面之下,区分板块看的情况又不尽然,特别是零售业务。

节点财经统计,宁波银行个人消费贷从2014年爆发,当年规模为666.52亿元,同比增长42.27%,到2023年上半年已至2681亿元,占个人贷款及垫款的60.8%,占贷款及垫款总额的22.94%。

随着个人消费贷体量大幅膨胀,相关的风险资产也在增加。据第三方评级机构出具的报告,截至2022年末,宁波银行存量不良贷款中个人不良占全行不良总额的69.22%,主要为个人消费类贷款。

全年超跌37%,宁波银行怎么了?

以2023年上半年为例,宁波银行个人贷款不良金额65.41亿元,同比增长38.23%;期内,信用及资产减值损失共计65.79亿元,其中,个人业务信用减值损失为29.94亿元,占比达45.5%。

与此同时,宁波银行的零售业务不良率也从2020年的0.89%上升到2023年上半年的1.48%,显著高于公司整体不良水平。

体现在用户层面,黑猫投诉平台上,涉及“宁波银行”及旗下宁银消费产品“宁来花”的维权信息有近2000条,内容涵盖虚假宣传、暴力催收、无故开通分期、高利率等。

此外,在合规性方面,宁波银行业也面临诸多质疑。

2023年12月15日,因存贷挂钩、小微统计数据不真实,宁波银行深圳分行被处罚款70万元,相关责任人被警告;2023年12月1日,因监管标准化数据与1104数据交叉核验不一致,监管标准化数据漏报;监管标准化数据错报等多项违法违规事实,宁波银行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合计处罚款620万元。

2023年初,宁波银行因违规开展异地互联网贷款业务、互联网贷款业务整改不到位、资信见证业务开展不审慎、资信见证业务整改不到位、贷款“三查”不尽职、新产品管理不严格等“六宗罪”,被处罚款220万元。

客观来说,站在财务角度,宁波银行的基本面仍然非常扎实。但展望后市,基于成长减速,零售优势褪色,宁波银行与其他银行的经营差距逐渐收窄,反馈到资本市场,“小甜甜”变身“牛夫人”,曾经的“市值之王也会逐渐归于“平庸”。

文 / 七公

节点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节点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1)
上一篇 2024年 1月 17日 14:07
下一篇 2024年 1月 17日 20:05

相关推荐

  • 暑期游掀起2023旅行新高潮,谁受益谁落寞?

    文|奇偶派 七月的热潮,也完全挡不住憋了几年的国人旅游热情。 根据多家在线旅游平台发布的数据,近期,多地机场和火车站人流井喷。 美团数据显示,最近一周,机票火车票、景点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均超过100%。去哪儿数据更是显示,2023年暑期机票提前预订量已超过2019年同期七成,亲子相关景区预订量超2019年同期7倍。携程数据显示,暑运前5日国内机票订单达到历史…

    2023年 7月 28日
  • 酒鬼酒,战略大转折

    目前,2023年上市白酒企业成绩单均已披露完毕,“冰火两重天”。头部酒企的业绩大部分依旧保持相当可观的增长,但相对来说,一些规模偏小的酒企开始陷入增长困境,露出了疲态。 这和整个白酒行业正在经历深度调整关系密切,库存高企、价格倒挂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连茅台的价格都开始出现了松动和下滑。 在刚过去的“五一”期间,有白酒从业人士告诉节点财经,酒水消费市场偏于清淡…

    2024年 5月 25日
  • Lazada实现盈利,东南亚电商竞争的逻辑变了?

    文 | 霞光社 刘宇 Lazada实现盈利的消息在行业热传。 8月13日华尔街日报消息,东南亚电商平台Lazada在今年7月录得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转正,实现盈利。 这一信息是从Lazada CEO董铮内部讲话中流出的。董铮表示,这次的盈利,证明了Lazada商业策略的有效,Lazada也将在可持续运营模式下,持续增加对东南亚市场的投入。 目前…

    2024年 8月 17日
  • 荣耀magic6青出于蓝,国产手机将迎来卫星通信时代

    2023年马上就要过去了。回顾2023年,如果说手机行业出现了哪些让人精神一震的黑科技,华为Mate60带来的卫星通信绝对算一个。 但是,这项黑科技出现后,由于卖点过于强大,其他手机厂商也开始奋起直追。 12月28日,荣耀和OPPO两家一起官宣,表示自家首款卫星通话手机,并且在技术和体验上均超越了华为。 首先是华为昔日的“亲儿子”。就在前两天,荣耀Magic…

    2023年 12月 29日
  • 业务结构优化,平安好医生财务情况进一步好转

    随着平安好医生低战略协同性业务调整基本完成,公司沿着既定战略前行,辅以降本增效能力提升,平安好医生的财务情况有望进一步改善,盈利也有望得以实现。

    2023年 8月 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