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超跌37%,宁波银行怎么了?

曾经的“市值之王也会逐渐归于“平庸”。

全年超跌37%,宁波银行怎么了?

若给134家城商行“论资排辈”,宁波银行无疑处在第一梯队,无论是基本面的强韧性,还是面向未来的成长性,其都是资本市场公认的蓝筹股,并因此享受到高于行业的估值:2019-2021年3年间股价涨幅高达160.91%,位居全部上市银行第1位。

但在过去一年,宁波银行的明星光环快速褪色,全年股价下跌超37%,不仅跑输大盘,还是银行板块里唯一一只跌幅在30%以上的银行股(2023年万得银行指数累计下跌1.22%)。

问题出在哪里了?

一、成长性遭遇挑战?

对资本市场来说,成长性至关重要,也是给股价“称重”的关键因素。

从营收看,宁波银行在2018-2021年间均维持着两位数的同比增速,但2022年却大幅回落至9.67%,打破“高增长神话”。

全年超跌37%,宁波银行怎么了?

2023年前三季度,宁波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72.35亿元,同比增速进一步降至5.45%,创出近10年新低。其中,就单Q3,实现营收为150.91亿元,同比减少1.88%,环比减少3.21%,且连续两个季度环比负增长。

这一现状与该行过去几年的高增长形成鲜明对比,某种程度上也印证宁波银行或进入转折点,发展触及“天花板”。

成长型企业的增速一旦放缓,市场必然会毫不留情地做出反应——杀PE,宁波银行股价下跌亦在情理之中。

不过,囿于最近两年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持续下调,顶层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减费让利的影响,曾经“躺赚”的银行不得不学着过“苦日子”,宁波银行业绩萎靡并非个例,也是个体对宏观大势的具象反映。但资本市场独独对其砸的最狠,内里的原因又需要深挖。

宁波银行有着“城商行零售之王”的美誉,多年来零售业务(个人贷款及垫款本金)一直是推动公司“遥遥领先”的一大利器,2019年、2020年增速高达31.1%、45.61%。这恰恰是资本市场对其青睐有加的主因之一。

毕竟,相比技术含量较低的收储和对公放贷,竞逐个人零售,包括消费者信贷、信用卡融资或透支、个人质押贷款等业务,更能体现竞争力,还能在资本消耗较少的前提下享受到较高的收益率,比如2022年宁波银行对公贷款平均收息率4.44%,个人贷款平均收息率则高达6.92%,且这是一块增量空间广阔的“肥肉”。

然而,在一路狂飙至2020年的巅峰后,宁波银行的零售业务便掉头向下,呈现出涨不动的疲态,增速从2020年的45.61%下滑至2021年的27.32%,而后进一步下滑至2022年的17.44%。

2023年前三季度,其加大了零售贷款投放力度,期内个人贷款及垫款本金规模达到4739.34亿元,同比增长21.14%,环比上半年的12.71%明显加快,也远远高于公司贷款及垫款本金增速13.08%。

全年超跌37%,宁波银行怎么了?

图源:宁波银行财报

可因为零售业务收益率下滑,并没有为提振宁波银行的业绩做出太多贡献。

财报显示,2020年-2023年上半年,宁波银行零售业务的平均收息率从7.79%降至6.53%,降幅达1.26%,同期,公司业务收益率由5.09%下降至4.39%,降幅为0.7%。

全年超跌37%,宁波银行怎么了?

换言之,消费者的钱也没那么好赚了。与此同时,过于激进的零售举动,正为宁波银行埋下风险“暗雷”。

二、零售不良风险走高

宁波银行成立于1997年4月,于2007年7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国内首批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之一。回顾过去,其之所以是公认的“尖子生”,并被众多基金拥趸,还有一处“卖点”就是稳健的资产质量。

财报显示,自2004年公开财务数据以来,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低于1%。截至2023年9月末,宁波银行不良贷款余额92.70亿元,不良贷款率0.76%,同比再改善1个基点,也几乎和2022年末的0.75%持平。

横向对比,江苏银行不良贷款率0.91%、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1.33%,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0.9%,宁波银行表现优于同业。

但深入水面之下,区分板块看的情况又不尽然,特别是零售业务。

节点财经统计,宁波银行个人消费贷从2014年爆发,当年规模为666.52亿元,同比增长42.27%,到2023年上半年已至2681亿元,占个人贷款及垫款的60.8%,占贷款及垫款总额的22.94%。

随着个人消费贷体量大幅膨胀,相关的风险资产也在增加。据第三方评级机构出具的报告,截至2022年末,宁波银行存量不良贷款中个人不良占全行不良总额的69.22%,主要为个人消费类贷款。

全年超跌37%,宁波银行怎么了?

以2023年上半年为例,宁波银行个人贷款不良金额65.41亿元,同比增长38.23%;期内,信用及资产减值损失共计65.79亿元,其中,个人业务信用减值损失为29.94亿元,占比达45.5%。

与此同时,宁波银行的零售业务不良率也从2020年的0.89%上升到2023年上半年的1.48%,显著高于公司整体不良水平。

体现在用户层面,黑猫投诉平台上,涉及“宁波银行”及旗下宁银消费产品“宁来花”的维权信息有近2000条,内容涵盖虚假宣传、暴力催收、无故开通分期、高利率等。

此外,在合规性方面,宁波银行业也面临诸多质疑。

2023年12月15日,因存贷挂钩、小微统计数据不真实,宁波银行深圳分行被处罚款70万元,相关责任人被警告;2023年12月1日,因监管标准化数据与1104数据交叉核验不一致,监管标准化数据漏报;监管标准化数据错报等多项违法违规事实,宁波银行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合计处罚款620万元。

2023年初,宁波银行因违规开展异地互联网贷款业务、互联网贷款业务整改不到位、资信见证业务开展不审慎、资信见证业务整改不到位、贷款“三查”不尽职、新产品管理不严格等“六宗罪”,被处罚款220万元。

客观来说,站在财务角度,宁波银行的基本面仍然非常扎实。但展望后市,基于成长减速,零售优势褪色,宁波银行与其他银行的经营差距逐渐收窄,反馈到资本市场,“小甜甜”变身“牛夫人”,曾经的“市值之王也会逐渐归于“平庸”。

文 / 七公

节点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节点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1)
上一篇 2024年 1月 17日 14:07
下一篇 2024年 1月 17日 20:05

相关推荐

  • 60秒烧1亿,拼多多在北美「杀疯了」

    前路看似一片光明,不过Temu想要突围,真能这么容易吗?

    2023年 2月 18日
  • 被立案调查,“温州鞋王”正在对抗命运

    文 | 巨潮 谢泽锋 编辑 | 杨旭然 证监会领导“换帅”后,资本市场的打假风暴正如雷霆般推展开来。 就在证监会释放有史以来最严厉监管措施的同一天,ST奥康又遭重创。因涉嫌信披违规违法,公司实控人、董事长王振滔被立案。 奥康曾是中国知名的皮鞋制造商和零售商,王振滔也素有“温州鞋王”之称。但随着年轻消费群体喜好的转变,线上购物对线下门店的冲击,“鞋业大亨”们纷…

    2024年 3月 23日
  • 菜鸟回巢,阿里找回节奏

    文| 陆玖商业评论 大厂们纷纷通过“降本增效”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阿里集团层面的“瘦身”也仍在继续——在暂停了云和盒马的上市进程、被传出售银泰等非核心资产后,阿里的大动作还在继续。3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撤回其物流子公司菜鸟网络的上市申请。同时,阿里计划向包括菜鸟员工在内的菜鸟少数股东发出要约,收购后者手中总额最高可达37.5亿美元的股份。 在阿里现金充…

  • 阿里启动超百亿元融资

    文 / 零度  来源 / 节点财经  阿里释放又一则大消息。 7月3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计划发行本金总额约120亿港元、2032年到期的零息可交换债券。 《节点财经》获悉,本次募集资金净额将用于投入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国际电商业务发展。 简单理解,阿里将发行价值120亿的债券,用于云计算和国际电商两大业务。问题来了,第一,为什么…

    2025年 7月 7日
  • 瑞幸与蜜雪冰城:新冤家决战县城之巅

    文|巨潮  小卢鱼 编辑|杨旭然 一众现做饮料的品牌中,瑞幸咖啡和蜜雪冰城的网络流量几乎是最顶尖的,近期两家品牌在互联网上的一番你来我往,也让网友直呼“第一次直观的看到了商战的丑陋”。 起因是有顾客在自媒体上控诉瑞幸咖啡只用两口就喝完,剩下的冰块几乎占据了三分之二的体积,评论区里出现了不少披着蜜雪冰城外皮的账号留言,“小瑞怎么回事啊,应该不是故意的吧”、“小…

    2023年 8月 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