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超跌37%,宁波银行怎么了?

曾经的“市值之王也会逐渐归于“平庸”。

全年超跌37%,宁波银行怎么了?

若给134家城商行“论资排辈”,宁波银行无疑处在第一梯队,无论是基本面的强韧性,还是面向未来的成长性,其都是资本市场公认的蓝筹股,并因此享受到高于行业的估值:2019-2021年3年间股价涨幅高达160.91%,位居全部上市银行第1位。

但在过去一年,宁波银行的明星光环快速褪色,全年股价下跌超37%,不仅跑输大盘,还是银行板块里唯一一只跌幅在30%以上的银行股(2023年万得银行指数累计下跌1.22%)。

问题出在哪里了?

一、成长性遭遇挑战?

对资本市场来说,成长性至关重要,也是给股价“称重”的关键因素。

从营收看,宁波银行在2018-2021年间均维持着两位数的同比增速,但2022年却大幅回落至9.67%,打破“高增长神话”。

全年超跌37%,宁波银行怎么了?

2023年前三季度,宁波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72.35亿元,同比增速进一步降至5.45%,创出近10年新低。其中,就单Q3,实现营收为150.91亿元,同比减少1.88%,环比减少3.21%,且连续两个季度环比负增长。

这一现状与该行过去几年的高增长形成鲜明对比,某种程度上也印证宁波银行或进入转折点,发展触及“天花板”。

成长型企业的增速一旦放缓,市场必然会毫不留情地做出反应——杀PE,宁波银行股价下跌亦在情理之中。

不过,囿于最近两年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持续下调,顶层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减费让利的影响,曾经“躺赚”的银行不得不学着过“苦日子”,宁波银行业绩萎靡并非个例,也是个体对宏观大势的具象反映。但资本市场独独对其砸的最狠,内里的原因又需要深挖。

宁波银行有着“城商行零售之王”的美誉,多年来零售业务(个人贷款及垫款本金)一直是推动公司“遥遥领先”的一大利器,2019年、2020年增速高达31.1%、45.61%。这恰恰是资本市场对其青睐有加的主因之一。

毕竟,相比技术含量较低的收储和对公放贷,竞逐个人零售,包括消费者信贷、信用卡融资或透支、个人质押贷款等业务,更能体现竞争力,还能在资本消耗较少的前提下享受到较高的收益率,比如2022年宁波银行对公贷款平均收息率4.44%,个人贷款平均收息率则高达6.92%,且这是一块增量空间广阔的“肥肉”。

然而,在一路狂飙至2020年的巅峰后,宁波银行的零售业务便掉头向下,呈现出涨不动的疲态,增速从2020年的45.61%下滑至2021年的27.32%,而后进一步下滑至2022年的17.44%。

2023年前三季度,其加大了零售贷款投放力度,期内个人贷款及垫款本金规模达到4739.34亿元,同比增长21.14%,环比上半年的12.71%明显加快,也远远高于公司贷款及垫款本金增速13.08%。

全年超跌37%,宁波银行怎么了?

图源:宁波银行财报

可因为零售业务收益率下滑,并没有为提振宁波银行的业绩做出太多贡献。

财报显示,2020年-2023年上半年,宁波银行零售业务的平均收息率从7.79%降至6.53%,降幅达1.26%,同期,公司业务收益率由5.09%下降至4.39%,降幅为0.7%。

全年超跌37%,宁波银行怎么了?

换言之,消费者的钱也没那么好赚了。与此同时,过于激进的零售举动,正为宁波银行埋下风险“暗雷”。

二、零售不良风险走高

宁波银行成立于1997年4月,于2007年7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国内首批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之一。回顾过去,其之所以是公认的“尖子生”,并被众多基金拥趸,还有一处“卖点”就是稳健的资产质量。

财报显示,自2004年公开财务数据以来,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低于1%。截至2023年9月末,宁波银行不良贷款余额92.70亿元,不良贷款率0.76%,同比再改善1个基点,也几乎和2022年末的0.75%持平。

横向对比,江苏银行不良贷款率0.91%、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1.33%,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0.9%,宁波银行表现优于同业。

但深入水面之下,区分板块看的情况又不尽然,特别是零售业务。

节点财经统计,宁波银行个人消费贷从2014年爆发,当年规模为666.52亿元,同比增长42.27%,到2023年上半年已至2681亿元,占个人贷款及垫款的60.8%,占贷款及垫款总额的22.94%。

随着个人消费贷体量大幅膨胀,相关的风险资产也在增加。据第三方评级机构出具的报告,截至2022年末,宁波银行存量不良贷款中个人不良占全行不良总额的69.22%,主要为个人消费类贷款。

全年超跌37%,宁波银行怎么了?

以2023年上半年为例,宁波银行个人贷款不良金额65.41亿元,同比增长38.23%;期内,信用及资产减值损失共计65.79亿元,其中,个人业务信用减值损失为29.94亿元,占比达45.5%。

与此同时,宁波银行的零售业务不良率也从2020年的0.89%上升到2023年上半年的1.48%,显著高于公司整体不良水平。

体现在用户层面,黑猫投诉平台上,涉及“宁波银行”及旗下宁银消费产品“宁来花”的维权信息有近2000条,内容涵盖虚假宣传、暴力催收、无故开通分期、高利率等。

此外,在合规性方面,宁波银行业也面临诸多质疑。

2023年12月15日,因存贷挂钩、小微统计数据不真实,宁波银行深圳分行被处罚款70万元,相关责任人被警告;2023年12月1日,因监管标准化数据与1104数据交叉核验不一致,监管标准化数据漏报;监管标准化数据错报等多项违法违规事实,宁波银行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合计处罚款620万元。

2023年初,宁波银行因违规开展异地互联网贷款业务、互联网贷款业务整改不到位、资信见证业务开展不审慎、资信见证业务整改不到位、贷款“三查”不尽职、新产品管理不严格等“六宗罪”,被处罚款220万元。

客观来说,站在财务角度,宁波银行的基本面仍然非常扎实。但展望后市,基于成长减速,零售优势褪色,宁波银行与其他银行的经营差距逐渐收窄,反馈到资本市场,“小甜甜”变身“牛夫人”,曾经的“市值之王也会逐渐归于“平庸”。

文 / 七公

节点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节点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1)
上一篇 2024年 1月 17日 14:07
下一篇 2024年 1月 17日 20:05

相关推荐

  • 本地生活2024预测:一场新旧秩序的“围城”困局

    文|奇偶派 刚刚过去的2023,对于本地生活战场,是有着转折点和标志性意义的一年。各大玩家纷纷下场,从观众席走向牌桌,原本稳坐钓鱼台的美团也不再端着,放下姿态加入到这场争夺之中。 事实上,随着近两年互联网流量渠道收窄,引流迎来瓶颈期,互联网大厂们普遍开始收缩不必要业务,对“降本增效”的迫切几乎成为共识。这与越来越多的玩家涌入本地生活服务板块的热闹场面形成鲜明…

    2024年 1月 29日
  • 地平线机器人-W周年答卷:以技术引领与生态布局,构建宽阔护城河

    2025年四季度智驾赛道热度持续攀升,行业竞争逐步聚焦于技术商业化落地速度与全球化布局进展。作为国内智驾科技领军企业,地平线机器人-W(9660.HK,以下简称“地平线”)再次成为行业瞩目的焦点: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地平线成为2025年全球前五大智驾芯片厂商,已然全球智驾行业不可忽视的中国力量。 恰逢一周年之际,地平线也传来多…

    2025年 10月 24日
  • 泡泡玛特市值较高点蒸发超千亿港元,主题乐园会是“新希望”吗?

    文|雷达财经  潇洒 编辑|深海 近日,位于北京朝阳公园的泡泡玛特城市乐园正式开放内测,预计9月26日正式对公众开放。目前,社交平台上已有网友晒出大致样貌:欧陆风韵的建筑位于朝阳公园中区,包括一栋白色的三层建筑和一个欧式建筑广场,三面临近朝阳公园内莲花湖水域,曾作为会议中心使用。 据介绍,所谓城市乐园,是以泡泡玛特IP内容为核心,用“IP+科技+全产业链”的…

    2023年 9月 22日
  • 酒鬼酒,战略大转折

    目前,2023年上市白酒企业成绩单均已披露完毕,“冰火两重天”。头部酒企的业绩大部分依旧保持相当可观的增长,但相对来说,一些规模偏小的酒企开始陷入增长困境,露出了疲态。 这和整个白酒行业正在经历深度调整关系密切,库存高企、价格倒挂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连茅台的价格都开始出现了松动和下滑。 在刚过去的“五一”期间,有白酒从业人士告诉节点财经,酒水消费市场偏于清淡…

    2024年 5月 25日
  • 濒临退市、市值暴跌,每日优鲜能否靠2亿融资“续命”?

    作者 | 胡不知 微垣 七宝 排版 | Cathy 监制 | Yoda 出品 | 不二研究 濒临破产退市的每日优鲜,靠转型实现“自救”? 作为“生鲜电商第一股”,每日优鲜在上市1年后爆发生存危机。 8月4日,每日优鲜(NDAQ:MF)公布了2022年报,尽管去年7月其宣布关闭营收占比约90%的DWM业务,全面终止前置仓模式;但其负债总额仍高达16.52亿元。…

    2023年 8月 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