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落地的“十大问题”

投入少没效果,投入大风险大,AI落地到底该怎么办?

2025年是公认的企业级AI应用落地元年。AI已经不再一味卷技术、卷工具,而是向着卷应用、卷价值演进,如何能让AI在业务场景中发挥更大的价值,成为企业的“必修课”。
 
当AI从“效率工具”向“认知伙伴”跃迁,也说明AI的试验阶段已经结束,企业核心竞争力将取决于定制化AI应用和可量化的业务成果方面。
 
但现实是,很多企业虽然已经开始在企业级AI方面进行布局,但效果并不理想——据IDC数据显示,66.5%的中国企业已在局部应用AI,以期重塑商业模式、提升运营效率,但仅有27.2%的企业正迈向AI的规模化应用阶段;此外,Gartner的调研数据显示,全球仅有41%的生成式AI试点项目能成功进入生产阶段。
 
投入少没效果,投入大风险大,AI落地到底该怎么办?
 
今年,9月11-14日,一年一度的ITValue Summit数字价值年会将如期在三亚举办,我们将基于钛媒体/ITValue团队这一年的调研,与AI技术和落地应用中最具话语权的企业,体系化讨论企业级AI落地过程中的“真相”。
 
有真正的甲方现身说法,有真正的解决方案和案例分析,也有真正踩过的坑,还有甲乙方对AI落地不同视角的理解与碰撞。一切尽在2025 ITValue Summit数字价值年会。
 
AI落地的“十大问题”
 
我们梳理了AI落地中的十大问题,将在2025 ITValue Summit数字价值年会上将逐一分解,欢迎所有关注AI落地的同行者参与讨论、分享。
 
问题一:共识如何达成?
 
在生成式AI重塑商业逻辑的当下,企业正经历着从技术试点到战略重构的关键转折。
 
但一个严峻的事实是,这一转变并不是简单规模化的进程。麦肯锡的一项调查显示,64%的CEO因目标模糊导致项目止步试点,而80%的AI项目仍停留在文档分类等基础场景。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如何正确认识AI,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行业Know-How,经过深思熟虑,制定AI战略?如何与组织对齐战略目标,确保落地有条不紊?
 
题二:数据是决胜关键
 
目前,获取高质量数据集仍是绝大部分企业应用AI过程中的一大痛点,数据孤岛、合规安全、资源投入……阻碍重重。
 
此外,数据质量问题的根源贯穿数据生命周期的全链条,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任何环节出问题都会成为AI落地效果大打折扣。
 
可以说,数据问题解决不好,企业级行业模型的应用落地就失去了“养分”,即便种下再好的种子,也结不出可口的果实。
 
问题三:场景如何选择?
 
企业在选择生成式AI应用场景时,往往面临多重决策困境,这些痛点既源于技术本身的特性,也与企业自身的资源、认知和组织模式深度绑定。首先,企业常陷入“技术优先”而非“业务优先”的误区,被生成式AI酷炫的能力吸引,却忽视场景与核心需求的匹配度。
 
另一方面,生成式AI场景的落地需要算力、人才、资金的持续投入,中小企业尤其容易陷入“想做却做不起”的困境。
 
战略上的盲目源于价值评估的模糊,技术适配的障碍受制于数据基础,而组织协同与资源约束又进一步放大了这些问题。企业在“试错成本高”与“错失机会风险大”的两难境地中踌躇不定。
 
问题四:模型怎么选才最具“性价比”?
 
基础模型的选型,要考虑根据不同场景,适配相对应的模型,还要兼顾性能、成本。
 
与此同时,技术路线选择也充满矛盾,“预训练模型+微调”需大量标注数据且成本高,“提示词工程+检索增强”虽灵活却在复杂场景不稳定。
 
此外,选择相对更为灵活的、开发度更高的开源模型,还是选择商业化更成熟,安全性相对更高的闭源模型,也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话题。
 
如果没有做好模型的选型,很可能就会让企业的AI应用在一开始就“胎死腹中”。 到底如何平衡性能与成本?
 
问题五:行业模型如何落地?
 
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下,需要不同能力、不同侧重的模型,尤其是在一些行业专有场景之中,通用大模型的能力与垂类小模型相比,并没有优势。
 
而对于企业而言,应用行业模型的落地过程是一个涉及技术、数据、组织、合规等多维度的复杂工程,其难点往往交织在行业特性与技术局限性的矛盾中。
 
行业模型的落地绝非简单的技术移植,而是一场涉及战略、流程、文化的系统性变革。只有深刻理解行业本质需求,在技术理性与行业特性间找到平衡点,才能真正释放行业模型的价值。
 
问题六:如何确保AI可靠性与可解释性?
 
当生成式AI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企业面临的挑战早已超越算法精度本身,演变为技术可靠性、组织适应性与工程化能力的多维博弈。
 
这个过程中,AI的“幻觉”问题(模型生成错误信息)一直是AI在企业侧落地过程中最大的阻碍之一,尤其是在一些对准确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下,AI幻觉问题甚至成为了这些场景下能否落地最关键的一环。此外,“黑箱”模型在一些特定的行业在应用的过程中,带来了员工“不信任”的风险。
 
AI大模型的产业价值,不仅取决于测试集上的准确率,更在于工程化落地的稳定性与效率。
 
问题七:知识库如何搭建才能更有“活力”?
 
知识库就像是大模型的养分,需要不断地注入营养给大模型,才能让大模型在业务场景发挥真正的作用。
 
真正能释放业务价值的知识库绝非静态的“资料仓库”,而是动态流动、持续迭代的“智慧引擎”。与此同时,如何让知识库摆脱“僵尸系统”的宿命,通过持续运营实现“新陈代谢”,知识库的动态性体现在持续迭代机制的建立上,只有让知识在应用中不断循环更新,才能适应业务的变化。
 
此外,知识库运营的核心是让其融入员工的日常工作,让员工“用得上,离不开”,而不是成为“僵尸系统”,也是是企业必须攻克的难题。
 
问题八:Agent时代,寻求人机协同的“最优解”
 
Agent AI触手可及,AI正在从单一任务执行者,进化为复杂业务场景的协同参与者,其编排逻辑与治理机制正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命题。
 
在此进程中,AI已经从工具属性进化为协同伙伴,企业面临的核心挑战已从技术落地转向人机协作规则的重构。这种“共生关系”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需要在分工界定、能力适配、界面设计、信任培育等维度建立刚性秩序,更依赖业务部门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设计者,唯有如此,Agent才能突破“实验室效果”,真正融入企业运营的毛细血管。
 
问题九:安全合规是永远的红线
 
安全合规始终是企业在选择数字化转型技术的过程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当AI大模型从实验室走向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其安全合规问题已从技术细节上升为战略风险。企业级应用的规模化、场景的敏感性与监管的全球化,使得算法偏见、隐私泄露等问题被放大为法律纠纷、声誉危机甚至业务停摆的导火索。这种困局不仅源于技术的复杂性,更在于AI治理体系与现有规则框架的适配断层。
 
问题十:AI人才瓶颈
 
AI价值的持续释放,高度依赖与之匹配的人才结构、跨部门协作机制及敏捷的运营流程。德勤调研显示,53%的高管认为“缺乏具备AI与业务融合能力的人才”是落地首要障碍;而近50%的企业现有组织架构与决策流程无法有效支撑AI项目的规模化部署与迭代优化。突破人才瓶颈需要组织、文化协同,可谓牵一发动全身。
 
而上述仅是AI落地中最突出的问题,还有更多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层层拆解。
 
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新旧技术更迭交织,以AI博增长,企业还需要更多定力。

节点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节点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0)
上一篇 2025年 8月 30日 22:38
下一篇 2025年 9月 1日 21:28

相关推荐

  • 透过美的,看机器人产业的深度觉醒

    当美的等制造业企业们撕下“家电制造商”的单一标签时;当中国撕下制造大国的单一标签时;当全世界消费者都在关注中国智造时,时代的钟摆偏向了“美的们”

    2025年 8月 5日
  • 茅台涨价,白酒走向何方?

    文|伯虎财经 灵灵 01 茅台提价,终端价格为何按兵不动? 贵州茅台提价了。自2023年11月1日起,上调贵州茅台酒(飞天、五星)出厂价格,平均上调幅度约为20%。这次调整不涉及产品的市场指导价格。 在过去十几年间,茅台曾数次提价。不同的是,这一次提价的间隔时间最久。 茅台曾在2006年、2009年、2010年、2012年和2017年底进行提价,其中,只有2…

    上市公司 2023年 11月 8日
  • 菜鸟回巢,阿里找回节奏

    文| 陆玖商业评论 大厂们纷纷通过“降本增效”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阿里集团层面的“瘦身”也仍在继续——在暂停了云和盒马的上市进程、被传出售银泰等非核心资产后,阿里的大动作还在继续。3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撤回其物流子公司菜鸟网络的上市申请。同时,阿里计划向包括菜鸟员工在内的菜鸟少数股东发出要约,收购后者手中总额最高可达37.5亿美元的股份。 在阿里现金充…

  • 瑞幸出海做“高端”?

    文|零态LT 顾念秋 编辑|胡展嘉 瑞幸出海,噱头满满。 8新币(约折合41人民币)一杯的生椰拿铁,瑞幸是在割海外人民的韭菜,给国内消费者发福利?黄金店铺的“Pick Up”快取模式,是在学习Manner省租金? 咖啡出海市场又热闹了,中国咖啡企业瑞幸,今年3月底正式开启出海路——进军新加坡。这也是瑞幸出海布局的第一步。如果说星巴克把咖啡带向了全球,那么瑞幸…

    2023年 4月 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