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高管,已读不回

文|新熵 石榴

编辑丨月见

你以为的商战,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再不行怒砸10亿做空对家股票;实际的商战往往采取了更朴素的手段,比如划坐垫、抢公章,创始人亲自将口水吐在对方脸上。

就像是一场轮回,一个月前,亿欧网创始人黄渊普怒删知乎CEO周渊微信,在朋友圈掐腰大骂的故事还未远去,新一轮的互联网大战,再次从朋友圈开始发酵。

百合网创始人慕岩,如今已来到知天命的大哥之龄,但大哥不想服老。遥想当年,张一鸣还是那个被喊来为自己调试程序的技术小伙,张楠更是蹭进三里屯创始人聚会的年轻创业者。如今互联网大佬身份反转,但曾经坐在导师席上指点江山的老牌创业导师仍不吝赐教。

抖音直播间背景噪音太吵,充值后竟然不能立刻消费,大主播横行天下,逼得小主播只能半夜守着三两看客苟延残喘。一句三叹多么真心,苦口婆心只怕影响你们上市。

奈何郎有情,妾无意,慕岩建来议却没有结局。

真是岂有此理。

心有千千结,慕岩激烈、激愤、激动得有样学样,在朋友圈里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号角声里痛陈革命史。规劝张一鸣及时退休的同时,还为抖音列下三大罪状,内容包括抖音无端封号有人提供付费解封,陌生人私信涉黄,给高管和业务人员提建议已读未回。

“字里行间皆辛苦,节外生枝谁之过”,慕岩想要两军对垒,但有来有往才叫战斗。南墙撞破还不回头,控诉就变成了真社死。

黄渊普挥剑斩知乎的故事当然精彩,但问题是,舆论引爆之后呢?

01、慕岩和黄渊普,谁骂得更好看?

那一天,屡屡被“折磨”,屡屡“求助”无门的慕岩,终于回想起了“前辈”黄渊普的冲锋故事。

这不是《进击的巨人》,这是《进击的慕岩和被立为标杆的黄渊普》。

一个月前,被“据说式”造谣的黄渊普,终于按捺不住,找上家门。“我给周源发了两段信息提出建议:是否可以开一下反证功能?如果能证明匿名用户说的是造谣,可以公布一下造谣者的信息,这样可以让匿名发帖的人更加谨慎。”

奈何黄渊普真情实感,知乎置若罔闻,“我一气之下,写了一段‘你好自为之,会有你的报应’之类的话后删掉了周源的微信。”

如果说事情到了这,还属于一出大厂高管被造谣,朋友圈里发牢骚的经典故事,但直到6月21日,黄渊普在微博上发布一纸决战檄文,实名举报知乎的匿名发言制度,和知乎创始人周源,直接将战事从嘴炮演推向了中门对狙。

大厂高管,已读不回

而事实证明,对狙很有用,举报很成功,7月7日,水深火热的知乎,正式低头,官方宣布下线匿名功能。

这谁不眼热。

要知道,黄渊普的成名史,可远没有慕岩来得知名。2005年,慕岩就瞄准婚恋交友赛道与清华大学校友共同创办百合网。那一年,周鸿祎刚刚创立奇虎360,王兴的校内网还未成为后来的人人网,张一鸣还没拿到大学的毕业证书。

在随后的几年里,慕岩资助相亲节目,坐在《非你莫属》的BOSS团位置上,掌握着一批批优秀求职者们的生杀大权。

奈何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你大爷早已经不是你大爷。黄渊普直接重拳出击,打得是一招虎虎生风,慕岩先来上一招温情脉脉,却收获了一记了无回音。

总结一下就是,沧海横流,老大哥重回互联网舞台,却陡然发现,过往一切如一梦黄粱,振臂一呼就有万千响应的日子也早已一去不回。

大厂高管,已读不回

这就很难受了。如果是我们的普通人,可能就偃旗息鼓、重新认知自我,最多不过一怒之下按下那个一键删除,眼不见心不烦。但将自己定义为“有如此社会地位和人脉关系的所谓大佬”的慕岩不干了。

七个小时后,他决定拿出第二招杀手锏。他先是在朋友圈发了一篇关于抖音不靠谱现象征集报告,往回找补说“将匿名整理成一篇报告,以我个人的名字,当面交给庄文荣主任,并回答庄大哥的任何问题”。

似乎觉得还不够,一个小时后,他又集中火力连发两条朋友圈,枪口分别对准了抖音封号需掏钱解号事件和涉黄事件。

老大哥温情脉脉的劝慰没了,慕岩露一记獠牙,曾经的互联网大佬,依旧懂得如何充分掌握互联网流量秘诀,懂得如何制造话题,吸引注意,及时引流。

但这可不是一个针尖对上麦芒的故事,而是一个针尖,企图在一个超级App厚实的城墙,留下松动的缝隙。

字节没有发声,手指缝里透出点消息就能让人吃瓜吃到饱。微博大V阑夕冲锋在吃瓜一线,从抖音内部工作人员处打听,慕岩从去年开始不断提各种各样不合理的利益诉求,包括希望抖音高管助阵明星直播首秀;让抖音参与某跑腿公司的上市前融资;希望把某金融科技公司对接给抖音小店提供即时贷款服务等。但对于这些诉求,抖音那边满足不了,为此也挺头疼。

朋友圈四处传阅,议论声此起彼伏。打脸的声音那么响亮,精彩中透露出无限悲伤。人们一场场热闹看下来,却发现满屏却打着“中年人的倔强”五个大字。

02、引爆舆论之后

很难说,从19号发布朋友圈到现在,老慕同志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但毋庸置疑的是,他预想中的公开喊话,抖音跪地挨打的故事,没有轻易发生。

如今明星道歉都已通货膨胀,“抱歉占用公共资源”变成了轻易到只需敲击几下键盘、点击一次鼠标,就能在负面事件中占得先机的“保命”筹码。他们叱咤舆论场,无需证据,粉丝们就赶来保驾护航、冲锋陷阵,“我家哥哥都已经道歉,你还要怎样?”

但之于企业和创始人而言,口水大战想让围观者不只看乐子,起码得掏得出有用且有力的筹码。

慕岩想要重演黄渊普痛打知乎的传奇故事,但问题的本质在于,黄渊普和周源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UGC机制和平台的冲突。

知乎的匿名提问和匿名回答机制,一把争议火已经烧了多年。用户在匿名机制的包裹之下,不必承担明确道德压力。在知乎的设想里,匿名功能是为了让用户无所顾忌地自由表达,分享一些实名下不方便分享的内容。

然而,借助这个身份,人们肆意畅言,宣泄秘密,公开造谣,不必担责。至于这些回答到底几分真几分假?对不起,没人在乎。

在那之前,6月9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刚刚联手发布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7月7日,网信办发布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有“禁止创建以匿名投稿、隔空喊话等名义发布导向不良等内容的话题版块和群组账号”的条款。

黄渊普的公开炮轰,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但“皮糙肉厚”的抖音,早已在封号、涉黄的故事上滚过几茬。在搜索引擎上抖音,“风光履历”看不到头。暴雷只是空响,旧事比不得新番,抖音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反倒是互联网恢复记忆,慕岩被重新上榜。

在自媒体人阑夕爆料的那条微博后,慕岩只能弱弱再反驳几句,“对抖音的‘要求’事实上都是正常商务沟通,不存在强硬要求,基本就三句——‘我问张楠:某某合作你们有兴趣么?’张楠答:没兴趣,因为……我答:懂了”。

一方辩友老交情、温情话、威胁论轮番上阵,对方辩友无声胜有声,打脸的声音格外清脆。

而当攻守互换,主动变成被动,结局或许就已经注定。慕岩怒气冲冲地征讨,如今已然变成了互联网吃瓜群众的朝圣地。

有人在摸鱼之际“到此一游”,有人吃完全瓜之后犀利总结,“这从来不是一个‘地位低了’‘过气了’‘负责人不理他’的失意故事,而是一个‘人格信用’破产,却因为认识老板,而让一个需要兼顾7亿用户体验的产品,把自己的反馈看得比普通用户更紧急更重要的笑话。”

商业世界,谁不想不拖不欠,再轰轰烈烈地保留一些体面。但想要在一个信用破产的废墟上,重建熠熠光辉的大厦,那就还得按商业世界的规则来。

节点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节点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0)
上一篇 2023年 7月 21日 19:25
下一篇 2023年 7月 24日 13:09

相关推荐

  • 你的遗忘,让他们一天流水20亿

    文 / 九才  来源 / 节点财经  2025年央视“3·15晚会”的一记重锤,将港股上市公司兑吧推上了风口浪尖。  今年的“3·15”晚会主要关注的是食品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安全、数字经济等领域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其中,第八大行业乱象的报道中,晚会曝光了手机抽奖敛财套路,浙江诺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兑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被点…

    2025年 3月 16日
  • 零食很忙“联姻”赵一鸣零食,动了谁的奶酪?

    文|伯虎财经 安晓 2023年,休闲零食市场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头部零食品牌的集体遇冷,良品铺子、三只松鼠三季报增收不增利;另一边是资本大批涌入量贩零食赛道,零食很忙、好想来、赵一鸣零食等量贩零食连锁品牌加速开店与融资的步伐。 更让业内震惊的是零食很忙与赵一鸣零食合并的消息。据媒体报道,11月10日,零食很忙与赵一鸣零食宣布进行战略合并,合并后门店数量…

    上市公司 2023年 11月 18日
  • 酒店之王开始收割

    文 | 巨潮 谢泽锋 编辑 | 杨旭然 2023年的国庆黄金周,十分火爆。 由于今年中秋国庆双节相逢,八天超长假期推动旅游市场明显回升。双节假期期间,国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均超过2019年水平,且创历史新高。 但人潮如织、市场沸腾的另一面,却是“月薪2万住不起如家汉庭”的吐槽和声讨。有人痛斥酒店逢假必涨,趁火打劫,汉庭则回应这是疫情之后,需求暴增带来的供需不…

    2023年 10月 13日
  • 十年追赶,兴业银行错过了什么?

    文 / 七公 12家股份行中,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因为市场化程度更高,长期成长性更好,颇受投资者关注,也是外界公认的赛道老大、老二。 不过,抽丝剥茧地看,身居次席的兴业银行多少有些“盛名难副”,大部分指标都难望招商银行项背。 2024年前三季度,招商银行营收为2527亿元,归属净利润为1132亿元;兴业银行营收为1642亿元,归属净利润为630.1亿元。 论创…

    2024年 12月 6日
  • 走在钢索上的格力,多元化与摊大饼仅一线之隔

    文|奇偶派 1974年8月7日清晨,薄雾中的纽约曼哈顿,世界最高双塔世贸中心楼下,警车呼啸,人声鼎沸,人们张大嘴巴向上仰望。 25岁的法国男孩菲利普·佩蒂特正在实施完美的“艺术犯罪”—高空走索。 104层,415米,两栋世界第一高楼,被一条钢索像脐带连接,没有任何保险措施的菲利普在上面行走、屈膝、躺下,甚至跳跃45分钟,极其疯狂却又何其优雅。 2…

    2023年 4月 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