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恒力迎来24岁「少东家」

千亿恒力迎来24岁「少东家」

文 / 十界 

来源 / 节点财经 

8月5日晚间,一则公告,再次让资本市场关注到恒力。

*ST松发发布公告称,鉴于公司完成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董事会决定提前进行换届选举。恒力集团副总裁陈汉伦加入ST松发董事会。陈汉伦为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范红卫夫妇之子,2024年3月起担任恒力集团副总裁,深度参与集团的经营管理。

而就在今年5月,陈汉伦的姐姐、出生于1993年的陈逸婷也已进入集团产业工作。这意味着,这家总营收超八千亿的巨无霸,正在有序地进行二代接班。

01 力压华为,去年营收8715亿

很多人并不了解恒力,但在中国商界,恒力却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名字。

去年,这家业务横跨石化、化纤、地产、金融的巨无霸拿下了8715亿的营业额,比华为的8621亿还要多。

而拥有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也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千亿恒力迎来24岁「少东家」

被称为针织女王的范红卫,曾以89.5亿美元的身价,超过龙湖的吴亚军和碧桂园的杨惠妍,摘下“中国女首富”的头衔。

范红卫生于1967年,成长于以丝绸产业出名的江苏苏州吴江区。20世纪80年代末,她认识了陈建华,一个只有小学学历的年轻人。两人一拍即合,她辞掉厂里工作,和陈建华合伙收购废旧蚕丝,转手卖出去赚差价。

此后,范红卫和陈建华凑了369万元,接手苏州盛泽镇一家快倒闭的化纤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两人引进8台德国织机。仅一年后,厂子月盈利80万元。

进入2000年,纺织业竞争加剧,范红卫夫妇开始向上游化纤领域扩展,正式成立恒力集团。2007年,他们投产年产20万吨超亮光丝项目,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高档有光丝空白。

彼时,中国纺织原料PTA有60%靠进口,定价权都在日韩手上,国内企业赚的钱远不如卖原料的多。范红卫看准这点,猛砸260亿元自建PTA工厂,带队去德国化工厂学技术三个月。2012年9月,工厂投产,产品纯度99.99%,高于进口货。从此,恒力摆脱原料依赖,产业链向上延伸到原油炼化。

恒力集团从纺织起步,一步步覆盖化纤、石化全链条,现在全球每三件高档纺织品原料,就有一件出自他们的生产线。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恒力集团从濒临破产的小厂成长为横跨纺织、石化、重工、新能源的千亿级企业,其历程不仅是一部中国民营经济的奋斗史,更折射出中国制造业从跟跑到领跑的产业升级路径。

02 借壳上市,恒力精准落子

在过去的发展中,恒力有过数次收购,如果要说最浓墨重彩的两笔,一笔是21.1亿竞拍收购韩国 STX 大连造船厂,另一笔则是对松发股份(现恒力重工)的收购。前者助力恒力跻身船舶制造领域,后者则是其战略版图中极具标志性的资本运作与产业升级双重奏。

2018年,原主营日用陶瓷的松发股份因业绩波动面临退市风险,恒力集团瞄准其“壳资源”价值,启动收购计划。

彼时,恒力集团以8.2亿元协议受让松发股份29.91%股权,成为控股股东。此后,为挽救上市公司并整合船舶资产,恒力集团于2024年启动重大资产重组,计划将旗下恒力重工注入松发股份,同时剥离亏损的陶瓷业务。

2025年5月22日,资产交割完成,恒力重工成为松发股份全资子公司,陶瓷资产由中坤投资承接。

千亿恒力迎来24岁「少东家」

这一操作后,恒力重工通过注入上市公司实现“曲线上市”,避免单独IPO的漫长流程,也实现了船舶资产证券化。

此外,在业务协同方面,恒力重工与恒力石化(大连)产业园形成协同,利用石化副产品降低造船成本,同时为恒力集团提供运输支持。

《节点财经》看来,此举不仅节省时间成本,更借助A股市场对高端制造的估值溢价,使松发股份市值从15亿元跃升至510亿元,为后续融资和产业扩张提供了高效杠杆。

此外,通过上述资本运作,恒力在石化与造船领域深度融合创新。恒力重工与恒力石化(大连)产业园仅一墙之隔,其将石化副产品(如蒸汽、二氧化碳)转化为造船能源,每年可减少碳排放超10万吨,同时节省能源采购成本约1.2亿元。

借助这笔收购,恒力实现了传统制造到高端装备的跨越。

03 恒力“00后”企二代走上台前

2025年8月5日,*ST松发(现更名为恒力重工)发布公告,提名陈汉伦为非独立董事候选人。这意味着,陈汉伦作为恒力集团副总裁,将直接参与市值超400亿元的上市公司战略决策。

他在公告中位列非独立董事候选人第二位,仅次于父亲陈建华。此次提名正值*ST松发完成重大资产重组、主业从陶瓷转向船舶制造的关键节点,陈汉伦的加入被解读为“为船舶板块后续扩张铺路”。

千亿恒力迎来24岁「少东家」

陈建华夫妇通过恒力集团持有*ST松发89.93%股权,《节点财经》看来,此次父子同进董事会,进一步强化了家族对上市公司的绝对控制。这种“父退子进”的安排,与中国民企常见的“扶上马、送一程”模式高度吻合。

《节点财经》认为,恒力集团的接班实践,折射出中国民企代际传承的新趋势——通过*ST松发重组,陈汉伦以董事身份进入资本市场,既规避了直接IPO的漫长流程,又借助上市公司平台放大家族财富。这种“借壳+二代上位”的组合拳,为其他民企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事实上,恒力集团早已经进入交接期。

早在今年5月,陈汉伦的姐姐、出生于1993年的陈逸婷也已进入集团产业工作,自2015年6月起任同里旅游董事,并曾掌管油化、能源服务等业务。今年6月陈逸婷亮相集团活动时身份同样是恒力集团副总裁。

子女陈逸婷和陈汉伦逐步接班,姐弟两人已在恒力集团核心板块占据重要地位。尽管接班布局已显雏形,但二代们仍面临多重考验。

*ST松发虽在2025年上半年预计净利润5.8亿-7亿元实现扭亏,但此前连续4年累计亏损超6.8亿元,投资者对“船舶资产能否持续盈利”存疑。年轻高管经验尚显不足,尤其在船舶行业下行周期,决策失误可能放大危机。《节点财经》看来,陈汉伦需在董事会中证明其自身的战略执行能力。

《节点财经》注意到,恒力集团现有高管团队中,多位核心成员为外部聘任,陈汉伦需在“家族权威”与“专业管理”间找到平衡点。陈建华夫妇目前仍掌握集团最高决策权,如何避免“垂帘听政”导致的决策效率下降,是接班过程中的关键课题。

恒力集团的二代接班,本质上是一场“千亿资产与产业跃迁”的双重考验。陈汉伦与陈逸婷的成长轨迹表明,中国民企的传承已从“子承父业”的简单复制,转向“资本运作+技术突破+国际化”的复合竞争。

未来3~5年,随着陈建华夫妇逐步淡出,恒力能否在双碳”目标下实现从“规模王者”到“技术王者”的蜕变,将成为检验这一接班模式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题图由AI生成

节点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节点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0)
上一篇 2025年 8月 20日 19:08
下一篇 2025年 8月 20日 21:26

相关推荐

  • 育儿顾问大模型KidsGPT,能成为孩子王的新故事吗?

    根植于基本面和价值,市场是否真的认可孩子王大模型+并购的新故事,仍然存在很多未知数。

    2023年 7月 4日
  • 这个夏天,雪糕市场“静悄悄”

    文|潮汐商业评论 “你有没有发现,今年冰柜里不同花样的雪糕品牌挺多,价格也还算适中,但到底买哪个确实还挺纠结的。”看着便利店冰柜里的冰淇淋Lisa纠结道。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夏至已过,但雪糕市场却一片静悄悄,不仅没有网红冰淇淋的出现,话题度也少了许多,好不容易登上热搜,主角却是汽车。这也是Lisa在众多“陌生”的冰淇淋中,挑不出一个新品冰淇淋的原因——没有…

  • 嘉兴富豪家族豪掷200亿,却遭投资者“用脚投票”

    文|雷达财经 肖洒 编辑|深海 化纤龙头新凤鸣,计划投资一个大项目。 1月10日,新凤鸣董事长庄耀中召集并主持董事会,审议了一项议案,公司全资子公司中鸿新材料拟以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投资建设年产250万吨差别化聚酯纤维材料、10万吨聚酯膜材料项目,项目总用地约1080亩,总投资约200亿元。 包括庄奎龙在内的8名董事,在当天的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议案,后续该议案…

    上市公司 2024年 1月 15日
  • 美团的韧性来自何处?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毫无疑问,当时当下,正是做公司价值研究的最佳窗口期:捕捉一家公司、一个商业模式的价值中枢,窗口期不在顺周期,而是逆周期。 最近一个时期,恰处于全球性下行经济周期,降本增效成为多数行业与公司们被动的抉择。通过组织、人事或项目优化,我们在过去数个季度的财报期内,密集看到诸多互联网公司们将存量利润释…

    2023年 8月 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