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银行,突遭「变数」?

桂林银行,突遭「变数」?

文 / 八真 

来源 / 节点财经

桂林银行,突遭“变数”。

4月28日,桂林银行在年报中披露,董事长吴东届中辞任,由行长张先德代为履职。

提及吴东,堪称桂林银行的“灵魂人物”。早在桂林银行创建时,吴东就是该行南宁分行筹备组组长,2019年9月出任行长,2019年12月升任董事长,迄今已在“舵手”位置上坚守了5年半。

此番“闪辞”,是否另有隐情?

“谜团”第二天就揭晓了。原来是4月28日,桂林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召开,决定罢免吴东的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代表职务,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备案、公告。

高层人事巨震,且是不同寻常的“罢免”,大概率又为桂林银行冲刺IPO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01 IPO之路又延长了?

谈及桂林银行的IPO之路,足以用“路漫漫其修远兮”、“一波三折”来形容。

2011年,时任桂林银行董事长的王能首次提出“争取5年内上市”目标。

2015年,桂林银行谋求在新三板挂牌,但一年后撤回申请,转而将目光投向主板。

2018年,桂林银行启动IPO,同步展开资本储备补充工作:发行两期二级资本债券,累计募集资金达40亿元,又先后进行了6轮增资扩股。但之后数年,其依然没有进入正式的IPO申报环节。

直到2023年8月,桂林银行与中信证券签署IPO辅导协议,才真正打响闯关资本市场的第一枪。

近期,中信证券披露桂林银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工作进展报告(第七期),揭开了该行IPO进程的最新动态。

根据上述工作进展报告,桂林银行暴露出两大亟待扫除的“陈疴痼疾”:

其一,受历史因素影响,存在少量自有房产土地未办理权证、部分租赁房产未备案登记的情况,权属手续完善迫在眉睫;

其二,在日常信贷等业务推进过程中,桂林银行作为原告涉及的部分法律纠纷,诉讼悬而未决。

据《节点财经》了解,上一次提出两项问题的时间是在2024年4月。也就是说,一年过去了,桂林银行仍未拿出实质性的解决举措,行动推进之慢令人疑惑。

而此次突发人事变故,无异于雪上加霜。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桂林银行已经走了11年之久的IPO之路,又要延长了。

除此之外,桂林银行的业绩也备受关注,特别是2025年一季度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双双“亮红灯”,传递出不太乐观的信号。

02 没有迎来“开门红”

2025年一季度,桂林银行没有迎来“开门红”:并表口径下的营业收入仅为31.5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1.3%,这是该行20年来首次出现两位数的营收降幅;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速由正转负,微降1.3%至1.04亿元。

其中,净手续费收入同比下滑超17.2%,对基本面造成一定冲击。

对比之下,桂林银行在过去一年展现了较强的韧性。

财报显示,2024年,桂林银行实现营收120.54亿元,同比增长4.88%;实现归母净利润22.92亿元,同比增长7.66%。

2021年—2023年,桂林银行的营收分别为95.12亿元、102.95亿元、114.9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41亿元、16.24亿元、21.29亿元,均呈现出逐年上升态势。

桂林银行,突遭「变数」?

相对于最近几年宏观经济深度调整,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持续探底,政策强调支持实业(减费让利)的大环境来说,桂林银行的成绩尤为不易。

但不容忽视的是,其也和同业一样,面临着利息净收入“滞涨”的挑战。

2024年,该行的利息净收入为103.63亿元,相比2023年的105.03亿元,缩水1.4亿元。

虽然桂林银行没有披露定价中枢——净息差情况,但基于行业形势推断,应该也在“下坡路”上蹴溜。

另外,《节点财经》注意到,桂林银行2024年的优异表现,离不开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助攻。

报告期内,其投资收益12.14亿元,较上年劲增3.64亿元,增幅42.48%;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98亿元,狂飙225.93%。

图源:桂林银行财报

图源:桂林银行财报

但不容忽视的是,投资收益的获得往往依赖股市、债市的行情,具有波动性大,不确定性强、脆弱性等特点,且容易形成资金空转,亦与监管提倡的方向相悖。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则是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价格变动暂时形成的收益或亏损,即账面的浮盈或浮亏。

更直白地讲,在没有“落袋为安”之前,桂林银行基于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损益都是“虚的”,是“纸面富贵”。

换句话说,如果剔除这两个科目下的获利后,桂林银行的“收成”还能否这么靓丽,需要打上一个问号,也是对其真实成长性的拷问。

03 资产质量还在恶化中

接着看桂林银行的资产质量。

截至2024年末,桂林银行(本行)不良贷款余额55.6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85万元,增幅14.04%;不良贷款率(并表)为1.74%,较上年提升0.09个百分点。

拉长视线,2021年—2023年,桂林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69%、1.59%、1.65%,整体高位“站岗”;计提的减值准备金分别约为55亿元、63亿元、78亿元,2024年达到84亿元,凸显该行信贷层面的缺陷。

作为资金“安全垫”、风险缓冲区的拨备覆盖率也没崩住。截至2024年末,桂林银行的该项指标为131.76%,较上年下降14.89%。

同时也意味着,桂林银行2024年归母净利润的增厚,离不开透支未来盈利空间,即大幅释放拨备覆盖率。

尤为警惕的是,2025年一季度,桂林银行的资产质量状况仍在恶化,不良贷款率继续上扬至1.79%,拨备覆盖率则进一步下行至130.17%。

桂林银行,突遭「变数」?

参考同为城商行的宁波银行、江苏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2024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76%、0.89%、0.76%、0.83%,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89.25%、350.1%、541.45%、340%,桂林银行的差距肉眼可见地大。

对于正徘徊在IPO关口的桂林银行来说,如果二季度业绩、资产质量还没有稳住,那么上市或将再增一道“围墙”。

实际上,桂林银行不佳的资产质量也折射出其不够健全的内控。据《节点财经》不完全统计,桂林银行多次被罚,涉及违法事项包括贷款“三查”不到位、导致贷款资金被挪用、承兑汇票贸易背景审核不严等。

相关报道称,因涉及“非洁净处置不良资产”等违规行为,桂林银行在今年收到了100万元的罚单。

在广西,桂林银行相较于北部湾银行和柳州银行,无论是资源还是规模,都遥遥领先后两者,也是被最给予厚望的“种子选手”,但种种掣肘因素使然,其能否成为省内首家上市行,尚是个未知数。

节点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节点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0)
上一篇 2025年 5月 9日 12:29
下一篇 2025年 5月 9日 14:14

相关推荐

  • 瑞幸反超星巴克:一场“非典型”胜利

    文|零态LT 杨泽 编辑|胡展嘉 万万没想到,打了三个月9块9的价格战,瑞幸咖啡(以下简称“瑞幸”)把自己打成为了中国咖啡市场的老大。 8月1日晚间,瑞幸发布最新财报,数据显示,瑞幸二季度总收入达62亿元,同比增长88%,单季度收入规模首次超过星巴克中国。这个季度,星巴克中国总收入为59亿元(8.22亿美元),同比增速为51%。 而在门店数方面,瑞幸进一步拉…

    2023年 8月 7日
  • 价格“飘”了、销量降了,卫龙不香了?

    文|雷达财经 莫恩盟 编辑 | 深海 刚摘下“辣条第一股”称号还不足半年,卫龙上市后的首份年报便遭遇营收、利润双双下滑的尴尬局面。 财报显示, 2022年卫龙的营收同比下滑3.5%。 其中,卫龙的三大主营产品的销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与此同时,卫龙去年还没能有效改善其产品销售较为依赖线下渠道的情况。 尽管受提价策略的影响,卫龙的毛利及毛利率指标在去年同比均实…

    上市公司 2023年 3月 29日
  • 5亿资金「驰援」捷信消金,天津银行想要什么?

    文 / 八真 京、津、沪、渝四大直辖市,各自都拥有一家城商行:北京银行、天津银行、上海银行、重庆银行。 这其中,天津银行(01578.HK)相较于其他三家,暂时掉在了后面。 比如,同在港股上市,截至1月20日,天津银行的市盈率(TTM)为1.93,总市值约100亿港元左右;重庆银行的市盈率(TTM)为3.57,总市值超过200亿港元。 为了迎头赶上,天津银行…

    2025年 1月 20日
  • “中国血王”的前世今生

    文 | 巨潮 谢泽锋 编辑 | 杨旭然 从越南人黄凯到投资大佬郑跃文,到全球血液制品巨头基立福,再到海尔集团,随着实控人和大股东的轮番更迭,“中国血液制品王者”上海莱士,有望结束自己起伏多舛的命运。 由于原料来自人的血液,行业受到政策严控,下游对接生物医药产业,产品用于抢救生命、防病治病和维持生命体征,血液制品是一门极高门槛的生意。 普遍来看,由于我国早在2…

    2024年 1月 11日
  • 这个90后,从破解周鸿祎手机号开始,带出「全球智能影像第一股」

    文 / 三生  来源 / 节点财经  随着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影石Insta360)科创板IPO注册获正式批复,1991年出生的公司创始人刘靖康或将成为科创板最年轻的董事长之一。而如果不是IPO长跑耗时长达5年,他可以提前更早。 其实,刘靖康之外,如宇树科技的王兴兴、月之暗面的杨植麟、云鲸智能的张峻彬等撼动业界的新生代企业家,同属于…

    2025年 3月 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