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确实热闹,为什么99%的企业还在门外?

银发经济确实热闹,为什么99%的企业还在门外?

文 / 三生

“中国正在跑步进入老年社会,但一个万亿市场也迎面而来。”

根据《银发经济蓝皮书》数据,2024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约7万亿元,到2035年将飙升至30万亿元,占GDP的10%。这一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房地产”。而在其背后,则是中国2.8亿老年人中,仍有70%以上生活在未适老化的环境中。

他们可能因一个打滑的卫生间地砖骨折,或因一盏过暗的台灯诱发眼疾。

适老化改造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细分领域,正在悄然成为撬动万亿市场的“隐形冠军”,也是最刚需的赛道。在《节点财经》看来,它不只关乎“马桶扶手”和“防滑地垫”,更是一场关于社会文明底色与商业伦理的深层变革。

其实,据《节点财经》观察发现,老龄化社会的核心矛盾,不是“人老了”,而是“环境未老”。老年人需要的不仅是养老院和保健品,更是一个从家到社区、从出行到医疗的“无障碍生态”。一位上海老人曾抱怨:“从地铁站到老年大学要走半小时,年轻人能跑能跳,我们只能望路兴叹。”这样的故事,正是适老化改造的缩影。

银发经济确实热闹,为什么99%的企业还在门外?

它不追求宏大叙事,却直击生活细节。那么,万亿适老化改造市场背后,哪些企业抢到了商机,机遇又在哪里?

1、万亿赛道:不可逆的“人口红利”迁徙

要分到这块万亿蛋糕,就要能看到老年群体的真正痛点,这里可以总结出四大核心领域的需求。

一是硬件设施改造。虽然一个U型扶手的价格不到一百块钱,但面对全国6000万空巢老人家庭,背后的需求已经超过千亿规模。

二是智能设备适配。随着智能化的到来,养老设施也在全面智能化。以马桶市场为例,加装了自动升降和健康监测功能的马桶,在老年市场就更受欢迎。

三是服务模式创新。上海某社区就推出了“72小时极速适老改造”服务,凭借“先体验后付费”模式,拿下了全市40%市场份额。

四是数字鸿沟跨越。这里很多年轻人可能注意不到,虽然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在不断下降,但老人机却在逆势增长,2025年预计中国老年手机销量将接近8000万台,最近几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0%。

那么,问题也来了,怎么抓住适老化改造的市场红利?这是一个融合了政策、科技、服务的系统工程,《节点财经》观察发现,那些“闷声发财”的企业,正通过三个维度抢占先机。

首先是能够抓住政策红利。比如过去适老化改造补贴,只能选固定项目,比如装防滑地砖,但老人可能需要整体卫浴改造。随着政策升级为“分级分类弹性补贴”,企业可提供模块化方案(如安全防护、智能监测、健康辅助),让老人按需“拼单”。当然,这也就需要企业需具备灵活的产品组合能力和快速响应机制。

其次是能够玩转科技赋能。比如能陪聊、提醒吃药、甚至辅助行走,搭载的传感器可实时监测老人健康数据的智能机器人,再比如能通过压力感应自动调整支撑度,预防褥疮的智能床垫,这些产品背后是AI、物联网与大数据的深度整合。这里《节点财经》发现,针对老人的智能技术必须“隐形化”,老人不需要学习复杂操作,只需享受结果。

最后,就是能做生态的“资源整合者”。

银发经济确实热闹,为什么99%的企业还在门外?

(泰康之家 燕园)

以泰康保险的养老项目为例,它就探索出了一条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三位一体的城市”养联体”模式。目前已在35个城市布局了42个养老社区项目,在住人数超过1.5万人。

在泰康之家燕园的销售人员告诉节点财经,想入住燕园社区,需要至少提前一年预约,预约号已经排到了1000多,可见,资源整合能力决定了市场潜力,也决定谁能吃到最大的那块蛋糕。

2、行业痛点:为什么99%的企业还在门外?

但是,虽然适老化改造市场看起来很香,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温差”,仍然需要关注。比如,有的地方跑一个申请补贴“要跑5个部门,开3种证明”,其症结在于户籍、房产、社保数据未打通,审批效率低下。这就倒逼企业开发“一键申报”系统。

在这个现象的背后,反应的是数据孤岛与政策落地难的问题。适老化改造涉及民政、住建、医疗等多部门数据互通,但现实中,户籍、房产、社保等系统尚未打通,导致审批流程繁琐。同时,各地补贴政策标准也不一样,比如北京补贴上限为5000元/户,而扬州只有3000元,导致企业难以制定统一服务方案。

从行业的角度来说,“标准化缺失”也是一大痛点甚至是“陷阱”。

目前,市面上的适老化产品良莠不齐,有的智能马桶只有英文界面,有的扶手承重力不足。甚至有的老人买了防滑地砖,却发现安装后反光导致眩晕。总体来说,行业急需制定统一标准。

这一点,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很有参考价值,比如日本的“防跌落测试”标准,推动企业按年龄分级标注产品适用性。

而在政策、行业之外,企业自身要面对的挑战更大。

比如《节点财经》观察发现,适老化改造需要定制化服务,但老年群体对价格非常敏感。有家装公司负责人就算了一笔账,“一套全屋适老化改造成本约8万元,但老人预算普遍在3万以内,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此外,适老家具研发投入高,但市场规模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导致企业不敢大规模投入。

再比如企业经常陷入“年轻人替老人做决定”的误区。推出的老年智能手表,主打高清摄像头和社交功能,但实际上老人更关心“一键求救”和血压监测。或者说标榜“智能”的老年手机,却因为字体太小也会被退货。

那么,面对万亿赛道与当前的问题,如何破局成为了关键。

3、破局之道:未来十年谁会是赢家?

未来十年,决定胜负的不仅是技术和资本,更是对老年需求的深度理解、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商业模式创新。而在《节点财经》看来,适老化改造的终局不是“养老”,而是“享老”。转变到这个思路,破局也就找到了方向。

首先,从“硬件改造”到“体验升级”。未来的竞争焦点将从“安全防护”转向“精神满足”。比如量子之歌旗下的千尺学堂就一套构建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银发教育服务体系。其推出的“银发游学”,将书法课与古镇旅行结合,满足老年人“学玩一体”的需求,深受老年人群体欢迎。

银发经济确实热闹,为什么99%的企业还在门外?

所以,企业要做用户用户洞察的“共情设计者”,而不是自己的“想当然”。这里面有个关键词,就是需求分层。

在泰康的养老社区中,节点财经对需求分层有了更直观的观察和感受。其实,老年人群体内部的差异非常大,需要进一步细分为“活力老人”(55-70岁)、“高龄老人”(70岁以上)、“失能老人”等。

活力老人追求“享老”体验,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则注重安全与照护,如防跌倒监测系统、智能轮椅的自动避障功能。

目前来说,行业最大的痛点和瓶颈,就是标准化缺失与人才短缺。但换个思路来说,谁能主导规则制定,谁就将获得长期优势,站到行业的最前沿。对此,企业要做的就是积极推动制定行业标准和产学研结合,并且做好消费者教育。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深,政策导向上,户籍、社保等数据壁垒有望进一步打通,并提高补贴力度(如北京对80岁以上老人补贴80%),进而加速市场爆发。而且,随着AI、机器人技术的突破,年轻一代对“适老化前置”接受度的提高,都将推动适老化市场的加快到来。

最后,《节点财经》想说的是,适老化改造的最终赢家,不会是“单点突破”的投机者,而是那些真正关心老人,学会“用老人的眼睛看世界”的企业。用科技提升效率,又能用共情理解需求,才能在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最终找到平衡,这也是打开万亿新市场最根本的逻辑。

*题图由AI生成

节点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节点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0)
上一篇 2025年 2月 11日 13:04
下一篇 2025年 2月 13日 16:53

相关推荐

  • 中年用户成消费主力,吉利该到“去年轻化”的时候了

    文|陆玖财经 汽车市场的风向变了。 过去十年间,中国车企大都将年轻化作为产品的主要卖点之一,也常喊出“贴近年轻消费群体”的口号。不少车企凭借相应的年轻化战略,实现了销量增长。 但是现在,一个必须要正视的事实是,在中国汽车市场,年轻消费群体增长放缓,中年消费力量崛起,老年消费市场尚待开发。 中年车市将是大多数车企获得增量的新蓝海。此前,一些还将年轻化作为主旋律…

  • “奢侈品”茅台,不该“下凡”

    文|零态LT 杨泽 编辑|胡展嘉 运营|陈佳慧 茅台和瑞幸又联名了。 继酱香拿铁创下一亿杯销售的纪录后,这次茅台和瑞幸二度联手又推出了“龙年酱香巧克力”,仍然是“每杯都含贵州茅台酒”,仍然是20元以内的实际价格,可跟“年轻人的第一杯茅台”多次售罄,频现各个社交媒体热搜不同,酱香巧克力的销售相对一般,据上海多家瑞幸咖啡门店的店员反馈,一上午销量仅在十几杯左右。…

    2024年 1月 29日
  • 红米Redmi K70系列正式发布,性能、价格、影像配置一文全览!

    文 / 道哥 今天(11 月 29 日)晚上,小米集团总裁、Redmi品牌总经理卢伟冰在Redmi 十周年暨 K70 系列手机新品发布会上,正式宣布Redmi K70 系列新机发布,宣传这是“全面进化”的一代。 据智百道了解,这次官方一口气推出了三款版本,分别是Redmi K70E、Redmi K70以及Redmi K70 Pro。 据卢伟冰介绍,三款机型中…

    2023年 11月 30日
  • 蒋凡交出成绩单:阿里的出海远未胜利

    文 | 巨潮 荆玉 前有拼多多推出的跨境电商平台TEMU将洗脑广告投放到美国“超级碗”,后有SHEIN希望以640亿美元估值寻求最多30亿美元融资,跨境电商赛道如烈火烹油,热度空前。 在国内人口数量逐渐触顶,国内电商已经进入激烈的存量竞争的大背景下,由速卖通、SHEIN、TEMU、TikTok构建的“出海四小龙”正在追逐新的业绩增长点,向资本市场讲述新的故事…

    2023年 4月 7日
  • 全年超跌37%,宁波银行怎么了?

    曾经的“市值之王也会逐渐归于“平庸”。

    2024年 1月 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