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间累计亏损超13亿,呷哺呷哺「不好吃了」?

五年间累计亏损超13亿,呷哺呷哺「不好吃了」?

文 / 十界 

来源 / 节点财经 

持续亏损的呷哺呷哺,如何吸引食客的味蕾?

8月4日,“连锁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在港交所发布的公告显示,预期截至2025年6月30日,收入约19亿元,净亏损约0.8亿元-1.0亿元之间。

自2021年起,呷哺呷哺便踏上了亏损之路,截至2025年上半年,五年间累计亏损约13.26亿元。

一边是呷哺呷哺业绩的焦灼,另一边,巴奴火锅顶着“国内最大的品质火锅品牌”的招牌正在冲刺上市。2024年巴奴的收入约23.07亿元,经调利润约1.96亿元。2025年一季度(截至3月31日),上述数据分别为约7.09亿元、7670万元。

巴奴这碗火热的毛肚,更映衬着呷哺呷哺当前冷清的局面。

回溯其发展历程,从台湾出发的一人食火锅,迅速扩张开店千余家,到顶着“连锁火锅第一股”风光上市,再到数年亏损陷入关店潮。短短数年,呷哺呷哺经历了从高光到阴影的转换。

而被寄予厚望的高端副品牌“凑凑”,如今正在成为业绩的拖累,2024年,该品牌亏损占比近九成,客单价与翻台率双双跳水。与此同时,主品牌呷哺呷哺因价格带上移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失守“一人食”平价市场。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残酷,呷哺呷哺股价已经跌至0.77港元,市值也从曾经的290亿港元下跌至8.3亿港元,距离高光时刻,仅剩一个零头。

曾经的连锁火锅第一股,不好吃了吗?

01 营收压力大,5年亏了13亿

事实上,呷哺呷哺已经陷入亏损局面良久。

回溯呷哺呷哺财报,2021年至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2.93亿元、3.53亿元、1.99亿元、4.01亿元,今年上半年亏损约为0.8亿元。这意味着,近五年时间,呷哺呷哺已累计亏损13亿。

五年间累计亏损超13亿,呷哺呷哺「不好吃了」?

从品牌线看,呷哺呷哺和凑凑两大品牌组成了呷哺呷哺最为核心的收入来源。近几年呷哺呷哺品牌表现不佳,凑凑作为呷哺呷哺旗下定位“中高端”的子品牌,曾被寄予增长厚望,但近年来表现疲软。

2024年,凑凑营收同比下降明显,亏损扩大至3.53亿元,成为集团营收的主要拖累。《节点财经》看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在定位与运营问题方面,凑凑以“火锅+茶饮”为特色,但茶饮业务竞争力弱于专业茶饮品牌(如喜茶、奈雪),火锅品类又面临海底捞等品牌的压制,客群定位模糊;

门店扩张方面,此前盲目扩张导致部分门店选址不合理、坪效低下,后期关店产生的资产减值进一步侵蚀利润。凑凑在2024年收入为19.48亿元,同比下跌26%,净亏损达3.53亿元,亏损额占公司整体的近九成。客单价从142.3元降至123.5元,翻台率从上一年同期的2倍跌到1.6倍,间接影响集团整体营收能力。

受到业绩拖累,呷哺呷哺二级市场的表现同样不佳。

2014年12月17日,呷哺呷哺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发行价4.7港元,2021年2月曾创下每股27.15港元的高点。而如今,呷哺呷哺股价已经跌至0.77港元。

曾经风光无限的“连锁火锅第一股”,如今已挣扎于亏损的泥潭中。

02 盲目扩张,陷入转型困局

与亏损相伴的是呷哺呷哺门店的收缩。

2018—2021年,呷哺呷哺展开了激进的扩张计划,门店数量从不到700家猛增至近1200家。但从2021年开始,又急速收缩。《节点财经》看来,导致这样局面的原因,不外乎三点:

第一,激进的扩张导致大量门店亏损:2015—2019年,呷哺呷哺平均每年新开门店数量保持在100家以上,即便在疫情期间也未放缓拓店脚步。

五年间累计亏损超13亿,呷哺呷哺「不好吃了」?

《节点财经》认为,这样“跑马圈地”式的开店,直接导致了选址质量下降、单店效益稀释,大量门店陷入亏损。

第二,经营效率低下,导致盈利能力变差:从经营数据来看,呷哺呷哺餐厅2024年同店销售额下滑23.3%,翻台率为2.5次/天,较上年同期的2.6次/天也有所下降。在人均消费降低的情况下,翻台率却未提升,说明门店运营效率不高,无法吸引更多消费者,盈利能力变差。

一个关键时间节点是2021年。从这一年开始,呷哺呷哺停止了高增长,并开始大规模关闭门店。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呷哺呷哺旗下餐厅总数降至1000家以下,为957家,较2023年净减少133家。

第三,定位不清晰,转型失败。呷哺呷哺曾试图从“快餐”向“轻正餐”转型,客单价不断提高,丧失了原本的性价比优势。但转型并不成功,又想重回大众市场,导致品牌形象严重割裂,消费者对其定位感到困惑,品牌忠诚度下降。

多种因素叠加之下,曾在火锅赛道占据了51.9%市场份额的“连锁火锅第一股”,逐渐被消费者所“遗忘”。

03 一年21万家门店出局,火锅赛道竞争加剧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火锅行业市场规模会增长到6689亿元,但增速将从2019年的10%降为2025年的4.3%。餐饮形式日益多样,火锅市场份额被分散,尽管市场整体仍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变慢。

五年间累计亏损超13亿,呷哺呷哺「不好吃了」?

呷哺呷哺所处的火锅赛道本身就是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近年来,新品牌层出不穷,进一步挤压呷哺呷哺的市场空间。

《节点财经》看来,呷哺当前正在面对来自三方面的挑战:

其一,同类快餐火锅竞争。袁记云饺、吉祥馄饨等快餐品牌拓展火锅类产品,如小火锅套餐,以更低的价格和更便捷的场景分流大众客群;

其二,下沉市场竞品崛起。区域型小火锅品牌,如锅圈食汇的堂食+外卖模式、本地社区火锅,凭借对下沉市场的渗透和更低的运营成本,抢占三、四线城市份额;

其三,高端火锅分流中高客群。海底捞通过场景创新,如生日服务、沉浸式体验等拿下中高端火锅的消费者,而凑凑自身定位模糊导致的竞争力不足,使得呷哺在中高端市场难以留住消费者。

《节点财经》认为,当前整个火锅赛道呈现三个分化:高端火锅因高客单价与当下主流消费脱节,需求萎缩;网红火锅店因低价低质等问题,“短命”现象突出;平价火锅赛道参与者众多,出现价格内卷。众多的参与者,正在激烈地争抢消费者。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正在筹备上市的巴奴毛肚火锅,尽管餐饮行业低价内卷愈演愈烈,但巴奴的经调整净利润率却在逐年提升。2022年—2024年,巴奴的经调整净利润率分别为2.9%、6.8%、8.5%,这一数据在2025年一季度达到了10.8%。

餐饮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品牌众多,这些竞争对手在产品、服务、价格等方面各有优势,诸如巴奴这样的头部品牌快速增长,更进一步分流了呷哺呷哺的客源,使其市场份额受到挤压。

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者观念逐渐转变,更加追求高性价比和高质量的餐饮服务。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近一年内火锅行业新开门店185835家,但净增长为-29676家,意味着有超过21万家门店出局。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之下,没有特色产品、服务的品牌,很难在竞争中拔得头筹。对呷哺呷哺而言,及时跟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保持产品创新的同时提升服务质量,才是提振业绩、重新挽回消费者味蕾的关键。

*题图由AI生成

节点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节点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0)
上一篇 2025年 8月 6日 22:25
下一篇 2025年 8月 7日 09:21

相关推荐

  • 锚定“科创智造”,东莞的新质生产力“蝶变”之路

    3月28至29日,节点财经跟随百度财经与东莞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双万之城、C位蝶变—2024财经名人东莞行”活动走进东莞,近距离感受了东莞这座“世界工厂”的实力、能力和活力。 东莞是我国制造大市和外贸大市,是广东省省第三个“GDP过万亿”、“常住人口过千万”的“双万”之城,正着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目前,东莞市拥有制造业企业约2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约1.3…

    2024年 4月 3日
  • 谁拿走了飞猪携程们的长假?

    文|新熵 白芨 编辑丨月见 眼下打工人最热的话题是,中秋国庆双假期,回家还是去玩? 根据携程发布的《中秋国庆旅游预测报告》,今年十一,国内跨省游订单占比为73%,同比提升了10%;出境游订单同比增长近20倍,整个酒旅市场呈现欣欣向荣的复苏景象。 但今年的中秋国庆双假,不再是OTA平台(Online Travel Agency,中文译为“在线旅行社”)的专属“…

    2023年 9月 23日
  • 淘宝微信支付合作,到底利好了谁?

    文|陆玖财经 9月4日,淘宝发布公告计划新增微信支付能力。阿里腾讯两大巨头之间的支付,迎来世纪牵手。 这次合作,支付宝虽不是主角,作为目前淘宝主要支付方式,也备受市场关注,不少观点认为,这次强强联合,只有支付宝被“背刺”。 紧接着,支付宝对此事立即做出回应称:“开放、协作、创新、共享是互联网的基本精神,也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支付宝会与淘天集团继续深化战略合…

  • TikTok控股Tokopedia:印尼重启直播带货

    文 |  霞光社 郭照川 编辑 | 刘景丰 12月11日消息,TikTok与印尼GoTo集团已达成电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宣布TikTok电商将于今年“双十二”(即今天)重返印尼。 距离今年10月4日TikTok Shop在印尼正式下线仅仅不到两个半月的时间,TikTok电商业务就已力挽狂澜,重新“杀”回印尼市场。 早在TikTok Shop刚刚在印尼被封后…

    2023年 12月 15日
  • 太美医疗递表港交所,去年因未来盈利能力问题被科创板否决IPO

    节点财经获悉,1月29日,港交所官网披露了浙江太美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美医疗”)在港交所提交的上市申请,公司上市材料被正式受理,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太美医疗是中国生命科学研发和营销领域最大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供货商。公司为生命科学行业的产业链各方设计并提供专业的软件及数字化服务。基于公司对生命科学的丰富经验和洞察,和对…

    2024年 1月 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