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影石IPO:为什么是刘靖康?为什么全球化?为什么值700亿?

三问影石IPO:为什么是刘靖康?为什么全球化?为什么值700亿?

文 / 零度 

来源 / 节点财经 

6月11日,现年34岁的影石创新创始人、董事长刘靖康,带领影石登陆科创板。一时之间,这位年轻的创始人,引爆了投资人圈。

上市首日,影石开盘大涨285%,最终收涨274.44%,总市值超700亿元。刘靖康的成功,不仅为早期投资人们带去了丰厚的回报,也映射了当前一批年轻企业家砥砺前行的创业故事。

纵观整个市场,越来越多的年轻创业者正在缔造行业的奇迹,刘靖康、王兴兴、彭志辉、王宁……他们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手搓设备”,十年如一日地付出。如今,他们已然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开始在全球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影石大涨的背后是,运动全景相机市场——曾被视为“小众影像设备”,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破圈扩张。而同样,这些年轻创业者,也正在从边缘走向舞台的中心。

01 为什么是刘靖康?

三问影石IPO:为什么是刘靖康?为什么全球化?为什么值700亿?

上市首日,总市值超700亿元,一时之间,投资人们欢呼雀跃,很长一段时间里,投资人们困于退出,IPO的数量和项目投资回报倍数均不乐观。而影石的上市,缔造了一个传奇。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影石科创板上市募资19.38亿元,为2025年以来上交所(主板+科创板)整体募资额排名第三,在科创板排名第一。

上市现场,不少投资人到场支持,很多人会问,这样一家面向全球的企业,为什么抓住机会的是年轻的刘靖康?

时光拨回到2012年,当时在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就读的刘靖康,已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他曾因多个技术创新的操作,被大家称为“技术帝”。其最知名的一项事迹是,曾通过电视台主持人拨打时按键声音的细微差异,破译了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的手机号码。

刘靖康研发全景运动相机,就是起于兴趣驱动,只不过,他不像 GoPro 创始人尼克 · 伍德曼那样还冲浪,对摄影也没特别兴趣,他自己最大的热情是“造更多人使用的工具”。

在兴趣的驱动下,毕业后一年,刘靖康带领公司从软件产品向硬件转型,专注于VR和全景相机。

有兴趣还不够,能够获得国内乃至全球消费者的认可,创新研发才是影石走到今天的最大驱动力。

《招股书》显示,近三年,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4亿元,仅2024年一年,研发投入就高达7.77亿元,占营收比例达13.93%。研发团队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从2022年的514人,增长至2024年的1367人,占员工总数的 57.68%。

专利方面,截至2024年末,影石创新已获得授权专利900项,其中发明专利189项,覆盖全景技术、防抖技术、AI 技术等行业核心技术领域。

除了研发投入,刘靖康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出发得早。 当时国内还鲜有公司专门研发全景相机,产品和技术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但海外却是蓬勃发展,于是团队将公司搬到供应链更完善的深圳。2016年7月,影石推出消费级全景相机Nano,迅速席卷大众消费市场。后续的专业级VR相机Pro系列也获得不错的市场反响。

2018年,影石迎来发展的又一关键时间节点。影石继续拓展产品线,进入运动相机市场,推出ONE X全景防抖运动相机。当时,这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消费级产品,实现了规模化出货。由此,2018年公司营收达到2.58亿元,净利润为1828.70万元。

也是在当年,影石登顶全球全景相机出货量榜首,超越在影像产品领域积累已久的韩国三星和日本理光。

时至今日,影石产品线覆盖全景相机、专业级VR全景相机、运动相机、手持摄影设备、视频会议相机,相继推出了众多不同系列的影像设备,产品迭代堪称神速。热爱支持刘靖康较早地进入了全景相机之旅,但十年时间,坚持创新研发,才是影石一路走到资本市场的最强秘诀。

02 为什么能走向全球?

三问影石IPO:为什么是刘靖康?为什么全球化?为什么值700亿?

虽然出发自中国,但影石早已经是一家全球化定位的企业。如今,影石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网络。按国家和地区划分,2021年—2023年,影石境外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71.17%、79.43%、80.83%和76.52%。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影石在全球全景相机的市场份额连续六年全球第一,2024年预计达到惊人的81.7%。2017年时影石的营收只有GoPro的四十分之一,2024年上半年已成功反超。

海外市场方面,2024年,影石境外收入达42.23亿元,占比达76.35%。美国、欧洲、日本等市场为主要来源。

事实上,刘靖康很早就意识到海外市场的重要性,内部从第一天起就在布局。他曾自称“从学生宿舍走向全球市场”。成立之初,影石创新便突破传统路径,确立了“生而全球化”的发展模式。 不仅建立了覆盖全球的市场与品牌团队,更以“Think Bold.始于敢想”的品牌精神为核心。

这一布局,也与产品属性有关。一方面,影石所研发的全景相机等产品最初在国内市场还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另一方面,在海外市场,这类产品则拥有更多运动、极客的C端基础。

全球化的视角,不仅给影石提供了不同的发展路径,更为其争取了更多用户。

不过,依赖海外市场也存在一些风险,比如地缘政治与贸易摩擦风险,一旦受到波及,将导致影石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以及经营成本飙升。此外,海外售后服务网络建设也将进一步推高其经营成本。

03 为什么能突破700亿市值?

影石科创板上市首日暴涨285%,市值超700亿!

资本市场给予的超强反馈,与其产品表现和良好的财务表现不无关系。财务表现方面,影石2021年—2023年营收分别为13.28亿元、20.41亿元、36.36亿元;净利分别为2.66亿元、4.07亿元、8.3亿元;扣非后净利分别为2.52亿、3.81亿、7.91亿元。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收达到24.28亿元,净利为5.18亿元,扣非后净利为4.92亿元。

在产品能力上,目前,影石已是全景相机、运动相机领域的“双料冠军”,并且基于多年在全景影像技术的深厚积累,将业务延伸至AI手机云台、视频会议相机领域。

除了影石本身的能力之外,资本市场的投票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全景相机这一赛道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 在需求端,体验经济的深化和创作者经济的指数级增长。数据显示,全球探险旅游市场2027年将达1.8万亿美元,运动/全景相机成为记录体验的刚需装备; 人人自媒体时代,相机成为内容创作者必备工具,AI降低创作门槛,扩大用户基数

• 在供给端,当前,相机从记录工具升级为”智能导演”,通过分析用户数据自动剪辑,实现”拍完即成片”, 5G/6G推动相机成为云端设备,视频实时上传处理,催生订阅服务新收入模式。

三问影石IPO:为什么是刘靖康?为什么全球化?为什么值700亿?

根据沙利文数据,全球运动相机出货量从2017年的1410.5万台激增至2023年的4461万台,预计2027年将增加到6907.3万台。

这也意味着,展望更长周期,运动相机和全景相机的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而已经在行业深耕多年的影石无疑将成为最大的获利者,分享这片蓝海中的大鱼。

*题图由AI生成

节点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节点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0)
上一篇 2025年 6月 12日 08:34
下一篇 2025年 6月 12日 15:06

相关推荐

  • B站“瘦身”,活下去不容易

    总的来看,B站做出业务调整已经是势在必行,在支柱业务表现疲软的情况下,B站需要优化效率让自己“活下去”。

    2022年 12月 7日
  • 问界爆单,理想避战

    文|雷达财经鸿途  李亦辉 编辑|深海 “鲶鱼”问界,正在搅动新势力的一潭春水。 据36氪报道,理想汽车近日召开了秋季战略会,讨论了理想汽车未来5-10年的战略方向和落地节奏等。其中对于风头正劲的华为汽车,理想不仅将其视为第一竞争对手,同时还做出了暂避新款M7的锋芒,继续强化家庭市场的产品长板,加快补上智能驾驶研发短板等战略修正。 迫使理想不能正面对抗的问界…

    上市公司 2023年 10月 13日
  • 2023直播电商年度盘点:低价、白牌与新战场

    文|新熵 樱木 编辑丨月见 跑调破音的歌曲、京剧英文混杂的Rap、不稳定的摄像与运营配合,董宇辉团队第一次亮相,带着一丝“草台班子”式的仓促感。 但董宇辉是自信的,“大家有需要的自己拍一下”在开播前一个小时,他几乎不介绍产品,只是沉浸在聊天与展示才艺中。 乐呵呵的俞敏洪一口一个说着“熊孩子们,不要有业绩负担。”但不断刷新的销量奇迹是掩盖不住的事实,展示的产品…

    上市公司 2024年 1月 15日
  • 智驾开城:一场360度无死角的必经之路

    文  | Tech星球 王琳 被小鹏汽车认为是“自动驾驶前的最后一辆车”的G6,交出了一份“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的成绩单。 说在意料之中,是因为比特斯拉Model Y要便宜5万多的G6,在配置上几乎碾压了大多数同价位竞品,成为爆品,几乎没有悬念。事实也是如此,小鹏G6上市1个月,订单数超4万。 说在情理之外,是因为过去一年,不少用户还在为辅助驾驶的安全问题担忧…

    上市公司 2023年 9月 4日
  • 认真聊聊东方甄选:如何告别低垂的果实

    文|财经无忌 山核桃 爆火一年后,俞敏洪和他的东方甄选依旧是颇受外界关心的“网红”。 7月5日至9日,为期5天的东方甄选“甘肃行”首次在自有App内直播,外界将其解读为“东方甄选出逃抖音”的标志,俞敏洪对此回应: “东方甄选和抖音平台是互相成就的关系,创建自己的平台,是公司进取的正常行为。” “甘肃行”试水后,东方甄选自有渠道的直播已迈入常态。 7月12日,…

    2023年 7月 17日